上周末在上海舉辦第6次 workshop ,是的,我還是作為 Master(主人),全程跟隨者一個團隊,以確保流程能完整的進行下去。仔細數數,我已經以 Master 的身份參與過3次以上 workshop ,遇到的團隊風格也各有千秋。那今天我想聊聊的是,一個團隊,應該至少需要幾種人?
領導者
顧名思義,他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頭頭”,我個人認為只要三人以上的團隊,都需要一個領導者,起碼是一個能拍板的人,這樣不至于每一件事情都要大家一起探討下再決定。
比如在這次我跟隨者的團隊就出現這個問題:小組長非常謙遜想照顧好每個人的情緒,聆聽每個人的聲音,然后所有的問題都像圓桌會議一樣大家在一片祥和聲中發散探討。最后導致的結果是,由于聲音太多,又遲遲確定不了方案,最后執行的時間被壓縮,每個人都手忙腳亂
跟隨者(行動者/支持者)
他是一個大粉絲,一個強有力的行動者,經常可以根據領導者的發號施令就能立馬行動執行下去。這樣的人可能他的想法不多(也可能是經過思考后統一了方向),重點是一旦確定了目標,就能馬不停蹄立馬實施下去。團隊中當然也必須需也一定要有這樣高執行力的人,不然只能是紙上談兵,永遠看不到結果。
我有個好朋友喵卡,就是個執行力特別特別強的人,她在參加 workshop 時,剛開始并沒有主動站出來擔任某角色,但是在大家討論、記錄、確定方案時,總是一邊聆聽且一直做著記錄和總結的事情。往往大家討論完了,她這邊總結也到位了。簡單整理直接可以拿來講,自然而然大家向她靠攏,慢慢就在團隊中建立起來“最了解項目的人”的權威性。
生活中她也是這樣,比如我們說做飯,第二天她就從菜場買來菜品開干;比如我們說健身,她已經堅持了第二個21天;比如我們寫日志,她已經寫了500多天沒有中斷(媽呀我說好一周一更都沒有堅持下去)…正是因為她這樣的高執行力,讓她學到比常人更多技能,看到比我們更精彩的世界
觀察者
workshop中,觀察者一般都由?Master 來擔當,站在團隊的外面,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整個大環境和小組內的小環境是否積極健康的持續運轉。
打個比方你就懂:小學時候老師總是會問班長:最近班級怎么樣呀?XX同學最近表現怎樣啊?所以學校里,班長/學委可能就是一個觀察者。這里我想說,在職場上觀察者也一直都有,這個觀察者可能是你的老板(團隊內的觀察者,畢竟老板會對自己手下的員工了如指掌,你以為他就只看項目結果嗎),也可能是我們神龍不見首位的HR大大(團隊外的觀察者,哈哈哈,快到打KPI的時候了,不知道尊敬的HR看到這里會不會給我價值觀打A…)總之,團隊中的觀察者主要目的是發現 團隊/大環境 中可能存在的隱患,及時調整方向;或者幫助其他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中,發揮他在團隊中的最大作用
反對者
他是團隊的“小魔鬼”,經常會發出一些尖銳的問題和反對的聲音。一個好的團隊也必不可少的角色,因為常常因為他的態度,能讓你跳出自己的圈子,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待問題。有這個“小魔鬼”的存在,才能讓你更全面思考,更安全的前行
往往在項目討論中,就會有這樣的人出現:他會問:為什么我們要這么做?那能不能那樣做?那你這樣做可能會帶來的不好的結果是……但工作中這類人我們總認為他是一個“有想法的人”或“考慮更全面的人”,正因為有這樣的聲音進來,能不斷的鞭策自己思考、改進、發現更多可能性
當然,團隊再大些肯定還會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角色發揮著他們不同的作用。所以想一下,你的團隊中,都有這些角色存在嗎?那反思下,你在團隊中的角色,又是其中哪一個呢?
PS:這里我要打個小廣告啦~Design Spring 馬上要來武漢啦!!!4月22日(周六),Design+體驗設計夢工場邀請DSC(設計沖刺社區)為大家帶來一場風靡中國的工作坊-Design Sprint Workshop!
design sprint China 簡稱DSC,design sprint 是谷歌風投開發的一套5天內解決并測試設計問題的框架,他加速和簡化產品的設計過程。想參與或者了解更多的,就期待我的更新吧,哈哈哈哈(真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