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個秋天,冬天的人們似乎慢慢閑了下來,大抵沒有什么活要做了。只是到了無雪無雨天又晴朗的時候,上級才會分配任務去修理河道,記得好像修過濟河與慈河,有勞力去的算工分 ,沒勞力出的要么工換工,或者是親戚幫襯一下。
我們除了上學,大多的時間都是在玩中度過的。那時候只有幾本課本,似乎永遠沒有家庭作業,課堂作業也是在課堂上當堂就完成了的。配套資料更是沒有見過 ,也沒有書店,只知道背些課文,解決完書上的問題就萬事大吉了??荚囈彩潜容^容易的,似乎只有期末考試,然而上課注意聽講,考好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上學的很多時間就是在玩,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學習沒有壓力,沒有束縛,更沒有分數排名,每個人就像一只快樂的小鳥,在家和學校之間飛來飛去。
課間最好玩的是拍洋火皮子。洋火,極具時代的特征和烙印,那是一窮二白時中國的產物,后來叫火柴,再后來被打火機代替,現在幾乎退出人們的視野,成為一代人永恒的記憶。
那時候,很多物品幾乎都帶有“洋”,洋火,洋油,洋燈,洋布,洋線,洋傘,洋釘,洋瓷盆,洋鍬,洋鏟,洋锨,洋灰,洋車……連吃的都有洋蔥,洋柿子,蓋了新房叫洋房,洋樓,穿的好看叫洋氣,小孩子不好好吃飯叫洋眼。
那時農村沒有通電,甚者沒有電的概念。洋火必然成了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生火做飯,點燈照明,大都離不開洋火,而我們不關心這些,我們只關心用完火柴的洋火盒子,俗稱洋火皮子,那是我們玩耍的最好原材料。盒子的不同地方用不同數值表示,是誰的原創和發明,已無從考究。
通常盒子的正面是兩萬,背面是一萬,黑色帶硝的一邊為五百,撕開后里面有藍色豎杠的為一千,什么都沒有的為一百。誰收集的洋火皮子種類多,或者誰有新的圖案,那將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像眾星拱月一般圍著他,真是羨慕嫉妒愛和恨呀。
然后,幾個人圍在一起,玩法基本上是一樣的。把洋火皮子攥在手心背在身后,喊一二三就出,誰多誰總分值大誰先來。把一摞洋火皮子正面朝上,啪的往地上一摔,翻扣過去的就歸你;還有面兒朝上的你再在旁邊用手一拍,翻扣過去的再歸你,下一玩家以此類推。
這一摔和一拍都有訣竅。摔之前必須要把洋火皮子撅成U字型,摔的時候,用力向某一個角度使勁,這樣先翻過去的幾率才大;拍就更有學問了,把摔翻過去的收歸過來,裝入口袋之中,再找散落未翻轉過去的,挑選好目標,看準角度再下手,掌心要空,速度要快。這樣強有力的氣流從虎口處噴薄而出,甚至可以把地上一大摞扇過去,令對手全軍覆沒。如果沒有翻轉過去的,就輪到對方來拍了,翻轉完后,繼續進行下一局。
在每天周而復始的摔、拍之中,很多人的手面先是皸裂,然后開裂,再后來裂開的傷口就會在拍的震動中流血,但還是拍,直到用手帕裹住還是忍不住地玩,只是拍的力度小了許多。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厚厚一沓洋火皮子,口袋里,黃色軍用書包中,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花花綠綠,都能見到離不開的這些寶貝。我們經常盼望著洋火盡快地用完,甚者洋火還在,洋火盒子就不見了,早早地變成了洋火皮子。
有時候在糞堆旁,或者垃圾中,看到了洋火盒子,也顧不上嫌棄上面的泥土或者灰塵了,三下五除二就把盒子肢解成洋火皮子,小心地裝進口袋中,像撿到什么寶貝那樣高興。
洋火皮子除了用來玩之外,也是我們接觸文化的一個途徑。洋火盒子的兩側面是黑色的硝,是和洋火頭摩擦產生火苗用的。背面通常是使用說明,正面有的花花綠綠印了一些風景,繪畫和人物。
印象最深的是虎牌洋火和平安洋火,有的印有水滸傳中的人物故事,比如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有的印的是西游記里傳說,孫猴子大鬧天宮,龍宮探寶等;有的還印有通俗易記的古詩,比如鋤禾日當午啦,大都是五言的。
在玩洋火皮子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有了一些了解,不知不覺中,一些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通過洋火皮子的接觸,漸漸地就留在記憶中了。
可惜的是,收集了那么多的洋火皮子,竟沒有想到去收藏它,只是隨著那些歲月的逝去而一同消亡,連同那些記憶深深地融合在大地之中,不留下一絲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