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本文節選自《巴塞爾資本協議Ⅲ的實施——基于金融結構的視角》,該書系巴曙松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多年持續跟蹤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巴曙松教授主持的“國際經濟金融結構研究”課題的成果之一。本書聚焦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實施巴塞爾資本協議Ⅲ的挑戰、進展、影響與趨勢,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14年1月份出版。本文摘錄書中對于中國銀行業網絡及其風險傳染的相關論述,敬請品鑒。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金融機構之間通過相互持有資產、資產價值相互關聯等關系連接在一起,構成了大大小小的金融網絡。許多經濟金融學家開始利用生態系統、物理系統、社交系統等領域發展成熟的網絡理論知識以及數學、工程學等研究工具,通過金融網絡研究金融學和經濟學中的一系列問題。其中研究較多的是關于金融機構破產導致的多米諾骨牌傳染(contagion)效應。
近年來,利用網絡研究金融傳染的路徑主要包括如下兩種:一是微觀層面的路徑,指利用風險管理、復雜網絡、網絡動態學等領域的理論知識,結合金融傳染的發生機制、市場參與者的決策行為等,得出最優的金融網絡應具有的重要微觀特征,為金融體系及其結構的頂層設計給出設計藍圖;二是宏觀層面的路徑,即研究金融網絡的宏觀拓撲結構,結合圖論知識判斷其屬于哪一類網絡宏觀結構、在傳染過程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從而對當前金融體系中的風險傳染路徑及其影響進行預測和估計。
在我國,支付結算體系是實現銀行間債權債務清償及資金轉移的最主要的金融安排,是銀行間資金流動的重要媒介,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銀行間的借貸關系,是構成銀行間網絡的重要基礎。因此,通過對銀行間支付結算網絡的實證研究,可以獲得對我國銀行間網絡的結構特征等方面的認識,這對于研究我國銀行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一、金融網絡的基本概念及相關指標
所謂復雜網絡,是指將一個系統內部的各個元素作為節點,節點之間通過邊、并在一定的規則之下連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網絡。在現代金融系統中,銀行以及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作為節點,金融機構之間通過信用拆借、資產負債等關系作為邊而相互連接所形成的價值網絡,就叫做金融網絡。
用來刻畫金融網絡特征的描述性指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平均最短路徑長度、聚類系數、節點的度。其中平均最短路徑長度刻畫了金融網絡的節點相互連接的緊密程度;聚類系數刻畫了金融網絡的結構特征,聚類系數越大,則金融網絡越傾向于群體結構特征;節點的度刻畫的是該節點的重要性,一個節點的度越大,就意味著該節點與其他節點的連接越多,該節點越重要。
在現代圖論理論中,網絡的宏觀拓撲結構通常包括如下四種:規則網絡、隨機網絡、小世界網絡以及無標度(Scale-free)網絡。其中規則網絡和隨機網絡是兩種網絡理論研究中較為極端的特例,而現實的金融網絡多具有小世界網絡和無標度網絡的特征。
小世界網絡模型介于規則網絡和隨機網絡之間,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同時具有較小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和較大的聚類系數。實證結果表明,大多數真實網絡的節點度分布用冪律分布進行描述更為準確。Barabási和Albert把這種度分布服從冪律分布的復雜網絡稱為無標度網絡,并提出了著名的BA模型以解釋無標度網絡的形成機制。不同的結構特征決定了它們在金融危機爆發時完全不同的傳染路徑。在小世界網絡中,危機傳染的速度遠比隨機網絡更快;而在無標度網絡中,中心節點(在金融網絡中通常體現為大而不倒機構)對于風險傳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傳染的概念及其度量
目前的文獻研究主要將傳染發生機制歸結為兩種,即直接傳染和間接傳染。金融機構間的直接傳染,是指一旦某個金融機構破產,與該金融機構存在直接連接關系的其他金融機構將遭遇債務違約損失,從而導致破產危機的進一步蔓延;間接傳染則包括除了直接傳染之外的其他傳染機制,主要由于市場信心的缺失和資產價格的螺旋下降等因素引發。
通常認為,金融傳染是發生的概率較小、但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的事件。在衡量金融傳染所帶來的資產損失的研究中,部分學者對損失函數的性質進行了研究,希望能更精確地估計損失大小;也有部分學者通過實證分析直接估算傳染所造成的具體損失大小。
三、金融網絡的最優微觀特征
關于金融網絡最優微觀結構的研究,主要是運用風險管理、復雜網絡、網絡動態學等領域的知識,并結合金融傳染發生的機制、市場參與者的博弈決策行為等,定性或者定量地得出最優的金融網絡應具有哪些重要的微觀特征。該領域的早期研究主要考慮的是外部沖擊的發生機制,并且研究主體多為銀行系統,隨著復雜網絡理論知識在統計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等學科應用的日趨成熟,許多學者開始借助于復雜網絡來進行研究,研究主體也逐漸擴大到其他金融系統。盡管所用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目前所得到的關于最優金融網絡的微觀特征的結論卻非常相似。總的來說,“完全連接”、較低的復雜程度、適當偏長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以及較小的聚類系數是最優網絡結構的幾個主要特征。Nier等人對金融網絡的特征做了較為完整的界定。他們利用網絡理論知識,認為銀行體系網絡結構的關鍵參數一共有4個:銀行的資本化水平、網絡的連接程度、銀行間的借貸規模、銀行系統的集中程度。他們通過建立銀行網絡系統并加以模擬的方法得出結論:資本化水平越高、借貸規模越低、集中程度越低,則銀行系統的穩定性越高;而連接程度則與穩定性呈非線性關系,當連接程度超過閾值之后,連接程度越高,穩定性越低。
四、金融網絡的宏觀結構特征
為更好地研究現實網絡,學者們提出了包括小世界網絡和無標度網絡等網絡生成模型,根據這些模型,我們不僅能判斷現實中的金融網絡具有哪些宏觀拓撲特征,同時能夠分析其在傳染過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目前大多數研究都表明,金融網絡兼具“小世界網絡”以及“無標度網絡”的某些特征,這些宏觀特征對于分析金融系統的傳染性是非常重要的。Albert等人在2000年的研究表明, 盡管“小世界網絡”在單個小型金融機構破產時有很強的穩定性,但是當中心節點受到沖擊時,“無標度網絡”將會變得特別脆弱,且很容易造成傳染蔓延。
五、中國銀行間支付網絡的結構特征
本文選擇通過研究支付結算網絡的結構特征來獲得對我國銀行間金融網絡結構方面的一些認識,根據大額支付系統數據,依次對不同類別銀行、不同地區銀行間的支付網絡進行實證分析。
1、我國銀行網絡結構——基于不同類別銀行的視角
對邊權(交易金額或交易次數)設置閾值后分析可得,支付網絡呈現明顯的群體結構特征;節點強度最大的是國有商業銀行,最小的是城市信用社。通過線性擬合可得,該支付網絡的邊權具有無標度網絡的冪律分布特征,冪值α為0.73。在不同閾值下,整個網絡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分別為1.167以及1.191,表明該網絡各節點的連通性非常好。在不同閾值下時,網絡的平均聚類系數分別為0.929、0.8815、0.8714,表明這是典型的群體結構類型的復雜網絡。
2、我國銀行網絡結構——基于不同地區的視角
上海、深圳、江蘇、廣東的交易金額很高,北京最為特殊,如傘狀般向外輻射的特征表明北京幾乎與其他所有地區都存在金額巨大的交易關系。北京、深圳、江蘇、廣東、上海是交易次數最大的幾個地區,深圳與廣東、上海與江蘇的交易次數最大。這體現了交易次數的區域性特點,即鄰近的地區發生交易的頻率更高。北京和上海的節點強度最大,而強度最小的節點是西藏和寧夏。節點度分布服從α為0.572的冪律分布。
交易金額與交易次數的累積分布在雙對數坐標下都服從正態分布,觀察擬合圖像,兩條曲線都出現了明顯的拖尾現象,即在曲線的尾部有大量的點落在縱坐標區間(-1,0)中,且特別靠近0值。整個網絡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為1.77,網絡整體的連通性非常好。不同閾值下整個網絡的平均聚類系數分別為0.855、0.833和0.841;這說明該網絡的群體結構特征很明顯。
3、我國銀行間支付網絡的結構特點及其對系統性風險傳染的影響
通過實證分析,我們可以斷言,我國的銀行間支付網絡具備“小世界網絡”和“無標度網絡”的典型特征。
根據Albert等人的研究結果,加強對我國銀行間網絡中心節點的保護,是避免系統性風險蔓延的有效辦法。由于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在各類別銀行中重要性最高,而北京、上海、深圳則是地區間支付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因此可以說,在北京、上海、深圳地區的國有商業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是整個銀行間支付網絡中最重要的中心節點。為了避免金融傳染的發生和蔓延,銀監會和央行應當加強對這類中心節點銀行的監管和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