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還有一些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是挫敗感常常出現,總感覺環境中有諸多的不順和敵對。有時候可能是某同學說一句話,這類孩子的心理感受就特別劇烈,尖叫痛苦,淚如雨下!有時候,與同學產生沖突,這類同學又表現為郁郁寡歡,不聲不響的躲起來或跑開。
為什么有些孩子會出現“玻璃心”和“受氣包”現象呢?
首先,孩子的確是有先天氣質比較敏感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是本能趨使,性格使然,我們需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幫助她們開解和學習應對沖突和挫折,鍛煉孩子的承受力和影響孩子的心理格局!
第二,也有養育方式的原因,爹媽保護太嚴密,讓孩子害怕面對社交沖突;爹媽對孩子千依百順,事事包辦,讓孩子忍受不了被拒絕。
比如,好吃的東西在家習慣性只讓孩子獨享,凡事不論大小都要征求孩子的意見,把孩子的意愿和感受擺在最前面。孩子要幫助家里做事,家長生怕孩子做不好或受累,大包大攬,事事代勞……
第三,爹媽對孩子夸獎太多,讓孩子變得輸不起;
孩子是家里的寶貝,又是最幼小的,正是捧在手心的時候,千嬌百寵,在豐富物質條件下的孩子,每一個細小的進步都充滿了太多的超過應有的份量的關注和愛!
第四,爹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孩子也學會了看人臉色猜心思。
自我價值全部建立在外在物質和他人的評價上的價值觀是很脆弱的,一旦外部條件缺失,人就有很強的無價值感和低自尊狀態!這樣對孩子的心理是很不利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多學習和理解生命的意義,帶孩子進入更廣闊更多元的價值觀體系里,從自我做起,做一個心胸寬闊的人!
生命天生就包含巨大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不應該由金錢、社會地位、人脈等外在價值決定,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有其存活的意義,我們應向內尋找生命本能的活力,活出自我!
第五,孩子的衛生習慣和衣著不整潔,引起敵意和人際隔離感。
第六、父親在教養中長期缺席,孩子沒有男性力量的引領,容易不安和脆弱!
因此,日常生活中,爹媽要給孩子做出榜樣,心胸要開闊,不要把吃的小虧、受的小傷太當回事,不要把我們的情緒發泄和失控轉嫁和傳遞給弱小的孩子。
另外,對孩子多鼓勵,少夸獎,引導孩子關注過程,體驗為過程努力的快樂;
同時,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處理情緒,必要時,收起家長的關心,引導孩子自我反省,讓孩子多真實經歷不可避免的挫折,在獨立體驗中,學習和轉化負面情緒的方法,豐富孩子對挫折的承受和理解能力!
玻璃心和受氣包是一個心理狀態,要成功逆襲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和示范!
孩子在這種狀態下,心理是弱勢的,所以解決該問題的前提是,父母和老師要做好這類孩子的心理后盾,不可在本來脆弱的孩子身上再增添壓力和阻力。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要引導孩子思考保護自己的方法,明確孩子應該爭取和得到的權力,幫助他們度過情緒低谷,把注意力和能力用在解決問題上,除了注意生活中不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外,培養孩子注意個人外在形象和衛生習慣,并把每一次受氣和玻璃碰碎當作機會,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語言和身體行為,幫助孩子構建堅強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