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災難非常隱秘,但它的殺傷力更大,比自大狂妄還要可怕,那就是我們內心一直特別偏好、特別期待、讓我們滯留在舒適區,并且消化這個舒適區的“禮節災難”。
——吳伯凡
要復習考試課程,打卡早起、運動、冥想、成功日記,還要閱讀、寫作以及知識復盤……如果安排好時間,這些事情都可以按部就班完成;如若不然,就像我現在這樣,晚上十點睡覺,凌晨三點便起床,瞬間清醒打開電腦寫文章。但寫什么又不清楚,頭腦發暈。回想這段時間的點點滴滴,自己變得沒有之前行動迅速,似乎到了倦怠期。這種近乎自暴自棄的狀態讓我很壓抑,可又知道不能嫌棄自己,逃避問題,只有尋找問題的原因所在,才能擺脫這種狀況。思考許久,我想有三點需要正視:
1.全能自戀作祟
2.人際關系壓抑
3.主次取舍混亂
全能自戀作祟
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專欄中,曾講到全能自戀的一種表現——行動困難癥:想法多,行動難。我的拖延癥就源于此。雖然有很大很完美的想法,但很難實施,因為一旦真去落實,就會顛覆自己的全能感。如果從來都不去真正投入,這樣就可以保留著一個自我安慰“我沒有成功是因為我沒有投入,我真投入的話,那一定會了不起!”所以自己才會拖延不行動,想逃避現實。
當時覺得老師說的就是自己。我必須告訴自己想法不等于事實,更不等于后果,包容自己的復雜混亂的想法。從想法到行動,從行動到有后果,都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也就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做努力,然后,想法才能變成行動。人生的捷徑就是沒有捷徑。只有循序漸進,才能有質的改變。
人際關系壓抑
人際關系和環境的重要性,還是在工作后切實體會到的。記得剛工作時,因為南北方的方言差異很難交流,加之堅信同事之間無朋友,自己幾乎一星期沒有說什么話。校園和職場的差異,讓我立馬想卷鋪蓋離開這里。機關單位的人際關系處理方式的特殊性,也讓自己變成同事眼中的“獨行俠”。
如今自己知道職場無朋友但可以有盟友,關系攻略需要學習和實踐,我們無法與關系分割。但機關單位的工作原則還是不太適應,只能說是因為自己確定離開而淡然。最近在讀《滄浪之水》,書中池大為剛進單位的種種遭遇讓我深有感觸,他不懂為何領導說接受不同意見,但自己真的提出就被打壓;不懂為何有些人可以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他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卻換來別人的輕視。他慢慢適應職場的規則,改變自己的觀念,因為他知道只有站在高處才能實現自己的想法。
我理解他的壓抑與困頓,雖然自己不會像愣頭青一意孤行,但心底的堅持又有誰看不出呢?要慢慢改變自己,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與無奈,觀察人心適應規則,有些事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身處其中由不得你。
主次取舍混亂
雖然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也看過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但自己真正實踐起來總是不盡如人意。有因懶惰而忘記的原因,也有想要太多無法完成的原因。主次混亂,造成自己心理負擔加重,最后甚至放棄。
前段時間學習了新方法,每天早上確定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然后每天晚上睡前回顧一下,有沒有做好平衡。把事情分為: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和不重要緊急四類。對這四類事情的處理方法應該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要有計劃的做;重要緊急的事情要立即去做;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盡量別做;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可以委托他人去做。
只要主要事情完成,次要事情即使未完成也不會苛求自己。堅持列待辦事項清單時,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并且排好優先次序。列完成清單時,認真回憶記錄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以及花費了多少時間,然后每周或每月總結這段時間做了什么,反思自己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相信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拖延癥。
逃避可恥但有用,擁抱自己逃避時的不完美,正視逃避存在的問題,深入思考需要如何改正自己,實施新行動,讓我們遠離滯留舒適區這一隱秘災難,改變自己,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