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門峽大壩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北部,北鄰山西省,西鄰陜西省,距市區不足20公里,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動工,用時約4年大壩主體工程基本竣工。這座新中國水利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大壩,是當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唯一的一個水利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開工,1961年建成,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大壩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使兩岸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三門峽水利樞紐,控制流域面積68.8萬平方公里,占黃河總流域面積的91.5%;控制黃河來水量的89%,來沙量的98%。
三門峽黃河大壩是我國在黃河干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上圖是景區門口國家領導人的題詞。黃河上的第一座大壩選擇建在三門峽,是因為三門峽具備當時建壩的多種有利條件:一是三門峽谷是黃河中游河道最狹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黃河三門峽谷水流湍急,建壩后容易發電;三是三門峽谷屬石質峽谷,地質條件優越;四是人門、鬼門、神門三島屬巖石島結構,可作為壩基,有利于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位于黃河中游的下段,是黃河上的最后一道峽谷,攔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積大,能最大限度減輕下游水害。種種條件,促成當時的人們選址三門峽,成就了這座規模宏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大壩頂部寬闊平坦,兩邊景色各異。幾乎在大壩中間位置,有個標志性紀念碑:一步跨兩省。原來此處黃河是北面山西和南面河南的地理分界線。大壩建成之后,人們選取河道基本中間的大壩頂端,做了這樣一個紀念碑,取名”一步跨兩省“,意即跨過這條分界線,我們相當于從河南跨入山西。剛拍完照的手機震動了一下,一條山西省文旅廳的消息,踩著點發了過來”黃河之魂在山西,長城博覽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山西旅游歡迎您!咨詢服務電話12301。山西省文旅廳“,山西旅游做的可真不錯,連手機信號都這么配合。
乘坐觀光電梯下到大壩底部,沿著狹窄的通道走到觀景區,清澈而碧綠的黃河水碧波粼粼,一望無際。大壩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三門峽谷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間,湖水蕩漾,青山綠樹,綿延不斷,山光水色,相映如畫。春秋冬三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泄洪放水,怒濤翻卷,峽谷轟鳴,水花飛濺,彩虹凌空,蔚為壯觀。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雄偉氣勢。
大壩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水庫總庫容162億立方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墻,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電站廠房為壩后式,全長223.88米。
據說現在的國道522原本是沿著庫區邊沿山西一側修建的,后來一次事故而導致橋體坍塌,正在行駛的車輛也隨之墜入庫區,所幸的是并沒有被水淹沒,而是跌落在橋下隆起的土堆之上,司機幸免于難,這真是不幸中的萬幸。此次事故以后,G522改道,而這座“斷橋”則被保留下來。聽聞導游一番介紹,同行的老哥哥幽默的說:“能把一次事故講成故事,為了旅游事業,你們也蠻拼的?!?/p>
這座中流砥柱石也有故事,此塊巖石位于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激流之中。黃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來”。冬天水淺的時候,它露出水面7米左右;洪水季節,它只露出一個尖頂,看上去好像馬上就被洪水吞沒,驚險萬分。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于黃河之中,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流砥柱自古以來就是峽谷中的航標,船只駛過三門以后,就要朝砥柱直沖過去。眼看船就要與砥柱相撞時,砥柱前面波濤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邊安全的航道,避開了明島暗礁,順利駛出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