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城,是地球在外太空的地標,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長城,早已深入中華民族精神深處,也讓全世界感嘆其輝煌。美國曾有位總統說過“只有一個偉大的名族,才能造的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
? ? 當前熱映的電影《長城》的導演張藝謀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長城是中國精神的象征。這支部隊里保家衛國的情懷,也恰巧符合宋代家國情懷強烈的歷史,這種精神寫照就是血肉長城。
? 在長城上作戰,這是第一次,在大熒幕上切身的感受,震懾觀目。滄桑幾度峰煙里,錦繡依然懷抱中,且不討論深陷國人雙重標準評價體系中的電影《長城》的藝術性,電影本身的中國元素足矣讓我們銘記歷史,展望未來。面對歷史,我們不僅有“雄關漫道真如鐵”的豪邁,也有“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現實。 ?
? 長城是一種象征,嘆其衰,奮其神。作為攝影素材,長城也為展現中國歷史文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無數中外攝影人為之夢牽魂繞。多少人用畢生的時間拍攝長城執著而不倦,多少人往還百次愛戀而不疲。 ?
? ? 李少白老師,作為早年拍攝長城的代表人物,在國際國內有極高的知名度。他鏡頭下的長城,或巍峨、或悲涼、或壯美,但總能夠感受一股力量,總有一種凜然正氣在里面,那是用心感受的歷史與現實的心靈碰撞。
? ? 攝影,是他對于長城的喜愛方式,又可以說是長城促成了他攝影的欲望。久而久之,這也成了他的一種情結,一種與長城的不解之緣。李少白老師從他獨特的審美視角,透過表象突出了長城的善和美——德乃善,法乃美。善指長城為保萬民而生,美指的是其次序、秩序之美。
? ? 以下,跟隨李少白老師的“看不見長城”走近長城,看看他如何運用光影表達這一歷史巨作。
比如下面這張攝影作品,采取遠近構圖,畫面前景的石山具有極大視覺張力,當觀者順著視線往右上角移動,烽火臺迅疾映入眼簾。電影《長城》里將士們齊唱過如下的歌謠: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照片對歷史的定格,讓人感到似乎昔日的古戰場刀光劍影依然歷歷在目。
? ?張藝謀在《長城》這部電影里,反復告誡我們,敵人在進步,在強大,我們更要勇于創新,開放文明。黑白長城,將歲月的滄桑印在一磚一石,將歷史的警鐘銘刻在斑駁的墻上。
? ?
古跡是生命的斷層,它使冰冷的歷史獲得血肉。明、清、至到現代文明,四百多年,如鳥振翼之一瞬,如彈指一揮間。歷史在這里沉寂,空氣中流動著塵埃的氣味。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情節,它如飛鳥般沖破歲月的塵埃,折射出歷史的印記。陽光正好,風吹動著樹木。腳下的長城,像一座巨大而孤獨的界碑,悼念著皇帝們未能完成的夢想。
電影《長城》再現的古老烽火臺上,狼煙已經不再升起,曾經的鼓角爭鳴刀光劍影早已退卻。長城的歷史云煙,早已溶入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之中。
記得有這樣的話:“時光深處,把寒涼輕盈在過往的云煙里,把牽念溫暖在掌心的紋路里,以靜水深流的姿勢,安然著幸福。只要心存豁達,便能看到世上最美的風景。"
建筑之美,其實是它背后的抽象之美,如人類的想象力以及道德情感規范。就像康德所說,最令他震撼的是星空和人類的道德準則。長城令世界震撼,在于它在空間上制造了一種令人震驚的秩序,并且一直存留至今。
長城,有如蜿蜒盤旋的巨龍橫臥之上,包攬大場景一覽無遺之效果,畫面的縱深感強。
縹緲如煙把長城裝扮的宛若仙境。云海隨風飄浮擺動,如青衣的水袖靈動飛舞。太陽時隱時現,一幅構圖精巧極富神韻的天然水墨畫便遙掛在天邊。
從荒蕪到新生,再從繁盛到寂寥,長城歷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們的心境,伴隨著長城的四季枯榮,也在經歷著輪回有序的歷程。
“統漢烽西降戶營,黃沙白骨擁長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詩人的心聲可謂那段歷史的最強音。陸游,劉禹錫等詩文大家風塵仆仆而來,黯然寫下詩句。
古人對人造景觀的最高評價就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人造景觀的終極目標是天然。長城要突出表象的美,必須借助于自然力量。 ? ? ? ?
以下幾張作品呈現局部破損的城墻,表現長城歷經戰火與歲月的滄桑。
重復產生韻律,產生藝術,重復得越多,韻律感越強。長城之所以被稱為人類奇跡,是因為它制造出超乎想象的秩序感,讓人卑微和窒息。
長城春花,花開時間獨具特色,次第開放,一方開罷,他方登場,各領風騷,無爭奇斗艷,映襯山巒。
“T”字型構圖,前景的殘墻引導觀者的視線伸向天邊,曠遠至極,給觀者留下想象空間。
恰逢長城落雪,登峰看長城挺立而天寒。美是素凈,美也是醉落云間,藍天忘懷。
紅日點燃了天宇,點燃了云霞,天際立刻成燎原之勢,整個長城籠罩在一片紅色中,烽火臺那一刻在人類渺小剪影的襯托下,美而悲壯。
李少白老師長城作品還有含有人文地理信息,石窟頂上存有的一座長城烽火臺趣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