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電腦前不知該寫些什么,迅速溜走的2017年,沒有可記錄和回憶的事情。翻翻微信,也只有僅存十三四條的狀態,好像這一年特別的短,短到一張小小的便簽紙便可以寫下一年的故事。
心在漂泊,哪里都沒有避風港。不想被單位挾持自由,又沒有在自律的領地開墾出天地。尋尋覓覓、踉踉蹌蹌的走到了2017年的年末。
留不下的北京,回不去的故鄉
這一年的大事件大概是選擇離開北京,這是一個討論了很多年的話題,只是在今年實現了,不知道這個選擇是否會是錯誤的,是否會在多年后后悔,就如當初我們雙雙辭掉北京戶口的工作一般。我們似乎都太任性,當時年少無知,似乎還覺得那是多么酷的一種行為。如今追憶這些只會增加更多的煩惱,還是回到眼前,仔細分析了下,大概內心就一直沒有想留在那里吧,又或者有些別的想法和堅持吧。
一直有“面朝大海”的憧憬,特別向往海邊的生活,在北京的時候就會經常被這種不安分的想法撩撥。在今年的上半年,我們頻繁去海邊的城市尋找希望,熟悉區域選擇房子,但最終還是因為自身和現實的問題,行而未成。
那又要去哪里呢,畢竟故鄉也是離開十多年了,除了鄉音還在,我們早已不懂故鄉的一切,這里也是全新的一種生活。我們的身份不再是北漂,而是一切的局外人。
當回到故鄉之后,所有人見了我都會問“為什么不在北京了”,說實話,我也沒有完全想明白。我會回應沒有戶口、房價高、交通擁堵等等的問題。
沒有戶口真的是問題嗎?我們當時也有留下的機會是我們自己選擇放棄的,沒戶口就一定要離開嗎,2000多萬人口的大城不是還有800多萬是沒有戶口的嗎?大概是我們都沒有堅韌拼搏的勇氣吧。
房價高真的是問題嗎?不是那么多首付都需要全家一起協力的人,人家也扎根北京了嗎?而我們多年前就在老家有房產,一直閑置著。一路看著北京的房價猛漲,大概是依舊沒有魄力,也戰勝不了自己的懊惱的心理吧。
交通擁堵、地鐵擁擠、通勤時間長也真的都是問題嗎?我的工作地點和住的地方僅有1、2公里,其實我都沒有真正感受過所謂的早高峰,這些不過是一些聽來的畏懼然后無限放大。大概我們是怕吃苦吧。
其實也可能是,太急著想擁有一切又或者是不勞而獲,想同時擁有大城市的繁華和小城市的安逸 ,想同時擁有光鮮高收入的工作和清閑自由的生活。
如今即便回到了故鄉,可是好多習慣還停留在北京。昨天在路上,L先生說“冬至了晚上吃餃子吧”,在看手機的我隨口說“去一軒餃子館吧”,他說“奧,那還要再開400多公里”。是啊,那是在北京的望京啊。我沉默了許久,又陷入了迷茫。
不僅擔心著小城的工作機會,還會擔憂下一代繼續渴望去大城市,重復我們走過的路,又一代輪回,不知道意義在哪里。
小城有小城的生活和認知方式,而我骨子里拋不開,現實里又回不去。
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努力活著
看了樸樹的一段采訪,很有感觸,一邊被現實折磨著,一邊還想堅持那個年少的自己。只是在所謂的該現實的年紀里,他沒有送別少年的那個自己,堅守了下來。我們大家又何嘗不是在這樣掙扎。
這一年來,情緒非常槽糕,參加了叨叨的寫作訓練營,開始用寫作的方式梳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覺低落了好久的心情逐漸好起來,開始慢慢地找到了一些自己的狀態和方向。
看到叨叨姐寫的一篇文章《當我無限接近你的時候,也就無限接近了理想中的自己》這個題目真的實實在在地觸動了我。
離開北京之前,去看畫展,在展廳里,我前邊走著一家三口,突然小男孩說“媽媽你的作品呢?”,他媽媽說“在三樓”。當時我默默的看向這位媽媽,目光在她身上駐足了很久。我希望這是我未來的樣子。
再后來,去朋友家辭別,看到他拿出一摞摞的畫,我真的是羨慕又嫉妒,每一摞都畫的好棒,他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畫著,那種狀態特別美好,不急不躁,像一個修行者。
我應該還是個內向的人,十幾年前冥冥之中的選擇,讓我成了一個算是有手藝的人吧,我一直在這條路上沒有走遠,即便寫了三年的研究文章,現在想來也不覺得浪費時間,彌補了之前學術研究和知識認知的不足,也是一種積累。
雖然很渴望在所從事的領域有所發展,但是也苦于手藝不精,并不能謀生,手藝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反反復復。
好在有一件作品將在上海的中華藝術宮展出,這大概是2017年唯一的一件受到鼓勵的事情吧。
所以2018年的規劃是讓自己心安下來,安安靜靜的練好手藝,創作一些滿意的作品,努力積極的活著吧。
30歲的人生少了很多年少時的勇氣和張狂,但仍舊還有很多幻想,開始承認自己的普通和能力不足,但還有想改變的想法。
行動起來,再給下一個十年一些可能,希望那時還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