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哺芮梓
1
最初見到“合群”的字眼還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上。
那篇課文叫《離群的小雞》,大意是這樣:小雞離開了朋友們的群落,獨自一人出去覓食,不料卻遇到了老鷹。至于故事的結局,被捉的小雞是否安全逃離老鷹的魔爪,早已記不清了。
只是語文老師一臉嚴肅地給大家講解課文時的樣子,還歷歷在目。她一遍遍強調:任何人,一定不得脫離集體擅自出行,否則后果就會和這只小雞一樣!!!
是的,小時候聽到小雞被抓,心涼了半截。怪它不聽話,擅自出行,才會被老鷹捉走。因此,老師的警告也一直被我奉為圭臬——合群光榮,不合群可恥。我在心里暗暗告訴自己:不合群的后果會很慘烈。
于是,在那個還沒徹底弄清楚什么是合群,什么是不合群的年代,我就忙不迭給自己戴上了一頂叫做:“必須要合群”的帽子。
這頂帽子,一戴就是好多年。
我堅信:人只有在群體里才會保證自己是安全的,而不合群,一定會像那只離群的小雞一樣,讓自己深處困境。
不光是我,包括我周圍的很多同學,都和我一樣有著合群意識。最常見的情況就是:下課鈴如約而至,女孩子們時常手拉手一起去上廁所,男孩子們則三五成群湊在一起打打鬧鬧。
似乎大家都有著自己的小圈子,而往往這樣一個小圈子里會有一個很有領導潛力和組織才能的人。他們是這個群里的老大,有著獨裁政權,決定著誰去誰留。來的人受到大家一致禮遇,走的人則會被大家所詬病。
久而久之,閑言碎語不脛而走:
哎,你聽說沒有?今天小李下課又沒和大家一起玩兒,
是嗎?我看到小張第三節課下課時候自己趴在桌子上哭了,她怎么了啊?
不知道,我就看到小陳昨天下午放學自己一個人走的......
類似這樣的“不合群”事件就像是秘密生長的藤蔓,一旦扎根,便會瘋狂生長。擁擠的人群里,時不時爆發出一陣狂笑或是唏噓。
2
三年級之前,我的生活里,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之外,就是課下按照老師的要求,合群。
規規矩矩的我,雖然做不來小團體里的老大,卻也并不是唯命是從的小毛頭。我不巴結,不抵抗,不瘟不火,不緊不慢。再加上學習成績好,大家似乎都對我沒什么惡意,可也沒什么好意。
那時候班里的小團體弄的如火如荼,我卻并不想和別人一樣去依附誰。在我眼里,他們那點小伎倆都是一樣的——一樣沒新意,雖然,我也并不知道具體的新意是什么。
所以,我還是繼續做著我的“自由人”,仗著老師的夸獎和名列前茅的成績,在每個小團體里留下些蜻蜓點水的足記。
不用在等“老大”的時候和他們一樣排隊,不想一起行動的時候就自己......現在看來很無語吧,可是那時候也的的確確是這樣的。要合群就要聽話,那是小時候不成文的規矩,沒人敢違背。
接著講故事吧,到了事情發生轉機的時候了。其實這段日子也是我曾經最不愿意回顧的時光:
就在三年級以前,我還一直是那個享有特權的人。不用擔心被群體拋棄,不用擔心哪一天讓自己置身于“不合群”的囹圄中。
可后來的某天,故事的發展忽然就偏離了既定的航線。也許是大家漸漸開始有了公平的意識,我也漸漸開始更加“放肆”地“我行我素”起來,比如說,上廁所不找同伴一起,吃飯不和他們一起......如你所料,我的特權也終于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滿。
忽然的某天,像是約定好一樣,大家紛紛“群起而攻之”。相繼討伐起我平日里的種種作為,用現在的話來講,大概就是“濫用特權”。
而一直偏袒我的“老大”也終于招架不住除我以外所有人的情緒,無奈之下,她一臉為難地給我下了“逐客令”。消息就像無聲的硝煙,一瞬間布滿整個班級,所有的“小團體”都不接納我了,我的“地位”竟一下子跌落谷底。
忽然間,享受了好幾年的特權就這么被剝奪了,我一下子傻眼了。那時候,我似乎有些后知后覺,起初也根本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是來去自由,和往常別無二致。
然而,周圍的風言風語卻從來不因墻的密不透風而停止了傳播。仿佛只有一瞬間,大家看我的眼神都變了。我像往常一樣,熱情地向周圍主動示好,卻每每換來冷漠。曾經被人頂禮膜拜的成績也被大家嗤之以鼻。仿佛是某種無聲的抗議——對我曾經“罪行”的報應。
看著大家親密無間的樣子,我脆弱而幼小的心仿佛受到了一萬點傷害。我漸漸地,開始顧影自憐起來,時而偷偷為自己曾經的“濫用特權”而后悔。
我清楚明白地知道,這一次,我是被結結實實地拋棄了。那段時間,每天腦子里都在反復想著:我被拋棄了,我被拋棄了。我被拋棄了。
單句循環了很久很久。
我想起那只離群的小雞,心里的恐懼與日俱增。
3
久而久之,我變得不太愛說話。時常一整天坐在座位上,上課卻再也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下課也總是一個人沉默。沒人知道我怎么了,或許,所有人都知道我怎么了。只是沒人問,我也不回答。
某一天,數學老師在課間時把我叫到她面前,笑著問我:
珺琪同學,我問你,你上課時候為什么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呢?你手上有金子嗎?
反應慢半拍的我居然真的把手舉到了眼前,看了看,一字一句告訴她:沒有。
說完這話,我清晰地看到她的眼里深深的擔憂,緊接著是周圍同學幾乎一齊爆發出的狂笑。笑聲蔓延了整個教室,讓我無法呼吸。呆立了一陣子,我驚慌失措地逃開了。
可能現在看來,只會覺得自己的逗逼潛質應該提前被開發出來,只是那時的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大家的笑聲,讓我徹徹底底地慌了。
那時候,每學期期末的綜合評定手冊上,都會有老師的評語。而我總是無一例外地得到“品學兼優,積極努力”的字樣。紅紅的小本子和期末成績單是讓我能笑出來的唯一理由。
即使是千篇一律,卻總能讓我小小的心中充滿期待。
可是后來,當我看到,“品學兼優,積極努力”之外又加上了一句——該生不太合群,建議多和大家一起好好相處。
那行小字是后加上去的,密密麻麻橫亙在一群大字之間,卻是那么刺眼。像是樂曲中不和諧的音符,像是班級中不合群的我。
明晃晃的“不合群”三個字,像是刻在我的腦門上。走到哪里,仿佛都會聽見大家的竊竊私語:
“這個人,看到了嗎?就是她,脾氣古怪,從來不合群。”
爸媽看到我難過的樣子,時常嘆氣。我猜他們也在擔心我的性格會不會因此而變得扭曲。
三年級時,我在日記本里重重地用紅筆寫下:我不合群,我是個失敗者。
4
謝天謝地,我終于從輝煌而又殘酷的小學生活中熬過來了。
全新的中學,全新的老師和同學,一切都是嶄新的,一切都將被重新書寫。我迫不及待地逃離開這個曾把我看做“怪胎”的地方,剪了短發,帶上眼鏡,是時候和過去徹徹底底告別了。
我開始學著和周圍人相處,學著收斂起自己的個性慢慢融入他們。只是,大概被孤立的那幾年對我性格影響太深。和朋友們的交往中我總是找不清自己的位置。
因為不合群,我有些自卑,因為不合群,我變得膽小怕事,因為不合群,我總是習慣于取悅他人……不合群,像是我生命中的魔咒,與我如影隨形,甩不掉,抖不開,像塊橡皮糖,堵住我人生的四面八方。
這樣的我,卻不得不帶著巨大的壓力,一步步釋放自己,走出自己心里的怪圈。只是這個怪圈外依然是一圈又一圈的屏障,向外邁出的每一步,都是艱難的決定。而同時,我卻真的很想留住朋友們,急不可耐地想要擺脫孤獨。
我對圈子里的每一個人報以微笑,熱情地為別人提供幫助,一貫沉默的我開始搜集起四面八方的笑話講給大家聽。那一陣子,為了合群,我幾乎傾盡所有,使出渾身解數。
周圍人時常被我的笑話逗得前仰后合,一致覺得我開朗,而我也似乎在一串串笑聲中找到些許存在感,樂此不疲地不斷制造著笑料。漸漸地,忘記了自己曾經被人看成“怪胎”。
日子平淡地進行著,我的笑話依舊層出不窮。
中考過后,大家都三五成群相約出游。我滿心歡喜地備足了段子,卻破天荒地,自始至終沒接到一個邀約電話。
奶奶問我,怎么不和同學一塊出去玩?我尷尬地說,想一個人清凈些。奶奶沉默了半天,說,我看你啊,就是不合群......
也許是好久都沒聽到這三個字了,那天聽來,突然覺得它離我很遙遠,可即使遙遠,殺傷力也依舊不減當年。我看到,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朝我極速駛來,一并碾壓過我的自尊,我的青春;碾壓過我形單影只的日子和卑微可憐的人生。
恍惚中,我記起小學時的那個課間,數學老師問我為什么不舉手回答問題時,周圍傳出的尖利又刺耳的一陣哄笑。它們此刻正張牙舞爪地向我襲來,摻雜著那些因我的笑話而引發的開懷大笑,一同扼住我的脖頸,我的四肢,瞬間將我湮沒。
我想起《人間失格》里的大藏葉庭,原來我只是和他一樣,是個膽小鬼。
因為害怕被忽略,被拋棄,所以偽裝成跳梁小丑,告訴別人,我什么都可以不在乎。
只是這一次,小丑終于要謝幕了。它在寂靜空曠的舞臺上演著獨角戲,沒有得到期許的掌聲。
原來,我一直以來的“合群”都是假象。只是自己演的太過逼真,以至于分不清假意還是真心。
沒錯,我是那個“合群”面具下,“不合群”的怪胎:我不敢承認自己不喜歡大家聚在一起八卦聊天說長道短,不喜歡自己幾年如一日甜膩溫順假裝最害的笑容,更不喜歡講那些毫無營養粗制濫造的笑話,不敢承認,長久以來的“合群”只是向周圍妥協的一種方就式。
那時的我,終究是不愿承認自己害怕孤獨的。我只不過是想在人群中找些可憐的存在感而已。除此之外,我找不到哪種方式,能夠讓我帶上殘存的力氣,去應對這個曾讓我心力交瘁的世界。
是的,這個世界的冷漠,曾讓我無所適從;骨子里的格格不入,也曾讓我耿耿于懷;而如今委曲求全的妥協,更讓我深惡痛絕。
生活中,我的朋友來來走走,不愿過多停留。她們零零散散分布在我心間,互相并不認識,也從不曾出現在同一個圈子里。我還是找不到屬于自己的群,也講不出曾經信手拈來的笑話。
有時,我簡直覺得自己像個笑話。
多年來的抗爭,滿盤皆輸。我不再妥協了,開始習慣獨往獨來,又成了別人口中的所謂“怪胎”。只是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我不再卑微地去討好別人,也不用再花力氣為自己爭辯些什么。
5
后來,我索性把qq個性簽名改成了——適應孤獨,就像是適應一種殘疾。
是的,經過了種種嘗試和失敗,我不再“違抗命運”。或許,我接受了自己不合群的宿命,所以開始適應孤獨。
我不再和大家步調一致,無論做什么都選擇單獨一人。我開始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我一個人吃飯,看書,聽歌,逛街,洗澡,看電影,吃火鍋......記得網上有一陣子流行“孤獨”的級別,那陣子,我幾乎孤獨到了頂點。
只是,沒有想到的是,孤獨到塵埃里,卻沒能生出一朵合群的花來。我反而開始愈發討厭人群,討厭那些不明所以的吵鬧,討厭熙熙攘攘的喧囂,討厭車水馬龍的街道。
我討厭世俗的滄海橫流,討厭人群里的隨聲附和,討厭自己和別人一樣隨波逐流。
我以為自己看透了世事,所以選擇“大隱隱于市”。我寧愿做個透明人,不被誰在乎,不被誰關注,也依舊不愿讓自己置身在人群中。我要擺脫被人主宰的命運,我要活在自己的期待里。既然世界不接受我,那我同樣可以選擇背對世界。
我在qq空間里寫下灰暗而決絕的文字,內心封鎖到極點。我不相信任何人,也同樣看不起那些在群體中如魚得水,曲意逢迎的人。
我追求的是不食人間煙火,世俗在我眼中是那樣的混濁不堪。我甚至開始標榜起自己的孤獨。一度被我奉為圭臬的真理徹底顛覆成了:不合群光榮,合群恥辱。
那陣子,網上大量的雞湯和軟文給了我莫大的鼓勵:“所謂的合群只不過是浪費時間。”“女人因優秀而孤獨,男人因孤獨而優秀。”“合群是淘汰的開始”......我大口大口地吃著這樣的精神食糧,一遍遍告訴自己,我就是和別人不一樣,終將有一天,我會因為自己的不合群而驕傲。
那時候,我把自己看成是那只不被人理解的丑小鴨,盼望著自己終將有一天會像丑小鴨一樣,變成白天鵝。
然而,我又一次輸了。就在高考以前,我堅信自己長久的堅持會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而高考的現實卻又一次給了我當頭棒喝。它把我從白天鵝的夢里打醒,我照照鏡子,曾經發生過的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實。像極了一場夢,而現在,也該到夢醒時分了。
那天,我聽著林宥嘉的《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默默看著窗外的雨,悉數這幾年如水的光陰。
在此之前,我從未認真思考過,什么是合群,什么是不合群?人為什么要合群?又為什么會有不合群?我也從來沒有問過自己為什么?造成今天的結果,到底是為什么?
6
如果時光能重來,我很難想象,如今的自己會變成什么樣。
如果時光能重來,我想改寫最初的故事:離群的小雞,沒有遇到老鷹,而是自己流浪去了遠方。
可我知道,時光難再來。于是,我時常在想,如果小時候的我不那么特立獨行,目中無塵,是不是就不會遭到大家的排擠?中學時,如果我能夠用平常心去對待周遭的一切,而不是用極端的方式把自己化身為跳梁小丑,是不是也可以不那么凄涼?如果我肯用心去了解一個人,一群人,而是不封鎖自己,是不是依然可以融入其中,被大家所接受?
誠然,種種錯誤本可以避免,我卻還是義無反顧地走自己的路。只是這一次,我知道,走錯的路,改了就好。
同時,我又時常在想,如果血液里流淌著的本是驕傲和自尊,又如何能放下它們去主動迎合那些自己本不喜歡的群落?如果成績好不倚仗他人從一開始就是錯的,又如何能拋棄二者投身于別人的覬覦和不屑中去?如果一個人單獨行動就被視為怪胎的話,又如何給自己和他人留出寶貴的私人空間?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好像一直在糾結輸贏對錯。其實,我和他們都沒有錯,這個世界也沒有錯。只是我接觸的世界太小而已,只是我們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
從小到大,我沒有遇到過和我一樣的人,直到上了大學,我才知道,原來和我一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同樣獨自一人吃飯旅行,走走停停,同樣不愿隨波逐流,選擇獨善其身。
只是,和我不同的是,他們不會因為合而沾沾自喜,或是不合而萎靡不振。他們生活的舒適自在,享受一個人的快樂,不會因為合與不合而費力傷神。對于他們來說,合也好,不合也罷,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只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無可厚非。
直到現在,我才想明白,原來從小到大自己的想法是多么愚蠢和幼稚。其實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認為自己的選擇不容置疑。所以,一旦有人跳出來反對,就一棒子打死,不留后路。以至于,非要爭個高低貴賤,拼個你死我活。
我們中有太多的人,都認為社會的大方向必然是正確的,在這個大方向背景下,做出同樣選擇的大多數也必然是正確的。然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這為數不多的可憐人,自然會受到自以為站在勝利最高點的大多數人的詬病。
就像,曾經許多人認為合群是對的,所以無形中排擠著不合群的人。而我,骨子里的血液讓我選擇了不合群的道路,因而無形中便對合群的人多了幾分敵意。
其實我早該知道的:這個世界上,和我相同的人不止一個,和我不同的人也有很多。也許,我們在相信自己選擇的同時,也接受別人的看法,才算是真正的成長吧。
也許有人依然想要在群體中找些安全感,所以特別害怕孤獨。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意識到,安全感是無法從別人那里獲取的。
如果有一天,當自己足夠強大了,即使不合,也依然有所作為。如果自己始終不夠強大,即使合群,也只能做隨聲附和的小嘍啰。
“一群人的小學,幾個人的中學,一個人的大學”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很多時候,有些路都不得不一個人走。我們終將面對孤獨,并且克服孤獨。
想起三毛的一句話: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我不多說無謂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我盡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我當心的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是啊,我們大多數人都免不了被世間的紛繁冗雜所牽絆,殊不知,這樣的直接明了才最難得。不必去承諾什么,不必苛求太多,只需簡單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孤獨并不可怕,不合群也并不可恥。
7
今年7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加了小學同學的群。出乎意料的是,大家對我的到來表示出了熱烈的歡迎。好多人回憶起小時候,甚至說一直羨慕我,感覺我是不了超越的,神一般的存在。至于合不合群的故事,誰都沒有再提。或許,那些陳年舊事早已消逝在初秋的風里,消逝在時光的縫隙里。
我突然想到,如果自己以后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告訴她,強制她合群。
合不合都由她,只希望她能快樂,開心,健康地成長。別像她媽媽一樣,為了追隨別人的腳步而失去自己,直到長大以后才追悔莫及。
時隔多年,當我終于把合群這件事看輕以后,才真的看清了許多:無論是否合群,都該盡情去過屬于自己的人生。人生的鑰匙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任何人,任何群,所能決定的。
陽關大道不一定好走,羊腸小徑也不一定崎嶇。合群不代表一定正確,不合群也不代表一定錯誤,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才好。
舉例來說:
如果你身處985211,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們都在發憤圖強,那我勸你要仔細想想,自己的身家背景外貌條件,有哪一點足夠支撐你的天馬行空,標新立異?
如果你身處川流不息的人行道,身邊的朋友們湊齊一堆就要迫不及待勇闖紅燈,那我勸你還是保持獨立為好,畢竟以法不責眾為前提的合群,的的確確是在湊熱鬧......
識時務者為俊杰。首先,做為一個獨立的人,你要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并且對自己負責。譬如那只小雞,離群也好,不離群也罷,那都是它自己的選擇。它既然有離群的勇氣,就必須要做好獨自一人面對世間艱險的準備。而我們也一樣,只有親身經歷過自己的人生,才能知道個中滋味。
「合與不合,都沒有錯」
——以上觀點僅代表哺芮梓各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