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生活,萬卷書萬里路】2017年8月3日,連續1000天閱讀日志第153篇。
晚餐后,我們繼續讀昨天沒讀完的《阿米拉的紅鉛筆》。
沒有任何書本,沒有紙,沒有筆,沒有新衣服,沒有玩具,更沒有教室和學校,非洲女孩阿米拉12歲生日時收到的珍寶禮物竟然只是爸爸送的一根尖樹枝……這本書里描寫的非洲生活脫離雅貝貝的現實生活太遠,極致的貧窮讓人難以置信。
于是,她迷惑不解的問我:媽媽,這本書里說的事情是真的嗎?
我拿出我們家的地球儀,把非洲指給她看。并且請她認真觀察非洲的國家形狀和其他洲的有什么不同。
她認真地看了看,然后大聲叫起來:我發現亞洲、歐洲的國家之間的線是彎曲的,就像一條條彎曲的毛毛蟲一樣。而非洲的線是直直的,就好像是機器手剪出來的。
(發現娃特別喜歡用比喻,有沒有?)
我用贊許的目光看著她:雅雅觀察得真仔細。
娃:媽媽,為什么會這樣呀?
我:你如果讀完臺灣陳衛平先生的《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和《希利爾講世界史》這兩套歷史書就知道了。那上面說,非洲國家的邊界線之所以大多數為直線,是當年殖民主義者瓜分非洲大陸的產物。在殖民主義入侵和瓜分非洲之前,非洲是沒有國界的,19世紀末,一些歐洲國家紛紛來到這里進行所謂的“探險”,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在擴張中發生沖突,為了各自的利益反復較量,逐漸達成協議,按照經線和緯線的走向劃分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就形成了筆直的界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國家紛紛獨立,擺脫了殖民統治,但這種劃分地區的辦法卻保留了下來,成了一些國家的邊界。
可是,這樣劃分國界,給非洲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有時候一座高山,這邊是這個國家,那邊是另一個國家。于是,他們的道路交通很不方便,加上非洲本身在赤道兩側(又跟她解釋了什么是赤道),氣候干燥炎熱,極度缺水,又以不毛之地的沙漠,高山居多。你看,光是撒哈拉沙漠就占據了非洲國土的四分之一。所以,現在的非洲就變成了全世界最窮的地方了。
聽到這里,娃嘆氣。
我接著說:雅雅,你知道嗎?歷史上的非洲曾經是非常富裕的地方。世界四個文明古國,有一個就是非洲的埃及。埃及當時建立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是全世界最大的最先進的圖書館,藏書量也是最多的。甚至在殖民者入侵以前,非洲的那些王國,有些真的是遍地黃金,讓那些初次到非洲的歐洲人瞠目結舌,以為自己來到了童話王國呢。
娃面色凝重的聽著。聽到后面,又開心的笑了。
這時候,我拿出《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里有現代非洲兒童的照片的那幾頁書給她看。
她小臉變得通紅。反反復復看著這些圖片。然后,嚴肅地對我說:媽媽,我以后長大了,要去非洲給這些小朋友送好多好多好吃的(說著話,把她的小手張開,張到最大,就像《猜猜我有多愛你》里的小兔子那樣)。并且,我還要給猶太人送吃的。
我詫異地張大嘴巴:給非洲人送吃的,媽媽支持你。可是,為什么要給猶太人送吃的呀?
娃也很詫異:你不是跟我說過嗎?猶太人很可憐,他們有些小朋友竟然從大人的食道里去挖吃的!
“啊!”我立馬回想起,前段時間我給她講過的那些有關猶太人的事。那時,我正在看那本《猶太人的故事》。看到公元70年,羅馬士兵圍攻耶路撒冷,導致整個城市大饑荒,出現了各種慘狀。其中就有雅貝貝印象深刻的孩子們把手伸進大人的食道里去摳大人食道里尚未消化的食物的事例。
跟娃分享這本書時,當時只是節選了其中的一個部分。重點跟她分享了猶太人的愛書情節和悲慘的歷史。沒想到,沒有全面的講述,引起了雅貝貝最大的誤解:她竟視猶太人和非洲人一樣的貧窮至極。
于是,娘兒倆在洗澡間里,一邊洗澡一邊交流有關猶太人的歷史和現狀。
我:那次媽媽跟你講的那些悲慘狀況,是猶太人住的城市耶路撒冷被外面的羅馬士兵圍困了幾個月,他們無法逃脫出去而造成的慘狀。但是平時,猶太人并不是這樣的。
娃:真的呀?媽媽,你只跟我講了猶太人的那些悲慘事情,我就以為他們一直是那么缺少食物的。
我:嗯,媽媽失職了。媽媽應該全面給你講猶太人的事情的。
娃:那你趕快講吧,我太想聽了。
我:猶太人是很悲慘,他們悲慘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飯吃沒有錢用。恰恰相反,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最會賺錢的人。
娃:那他們悲慘在哪兒呀?
我:他們悲慘在于,他們在公元70年后,就沒有自己生活和居住的國家了。他們變成流浪漢,在各個國家寄居。一直流浪了將近2000年,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他們在流浪期間,那些國家的人總是排擠他們,欺負他們,驅趕他們,甚至想殺就殺,猶太人經常被一群群殺掉。
娃(悲傷的低沉的):他們為什么要殺猶太人呀?
我:這個原因是很復雜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
娃:什么是宗教信仰?猶太人的和別的國家的有什么區別呢?
我滔滔不絕:因為猶太人覺得他們信仰的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神,那就是上帝耶和華。這個上帝只保護他們,是他們特有的。他們是上帝選出來的選民,所以猶太人一直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他們跟別人生活方式都不一樣,他們每個男孩出生就要割禮,他們有很多自己的特有節日,他們還嚴格遵守安息日的規定……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是驕傲的,傲視其他民族的。
娃:驕傲就不好了,是嗎,媽媽?
我:嗯,這樣就容易引起別人嫉妒啊。而且每個猶太人都讀了很多書。尤其是一本最有智慧的叫做《圣經》的書,這本書他們每個人一生都要讀成百上千次,所以他們變得特別聰明,而且讀過的書轉變成了智慧,因而他們頭腦特別發達,也特別能賺錢。這一點也會讓別的民族嫉恨的。
娃:是這樣啊,可憐的猶太人,我長大了跟他們做好朋友,我不嫉妒他們。
(孩子都有一顆天使般的純凈的心啊)!
我:不錯。你會不會好奇,一本書怎么會那么神奇?
娃:當然呀。媽媽你快給我講講,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吧!
我:我一直想跟你一起讀呢。我還想從頭到尾跟你把猶太人的歷史講一遍。
娃跑到我們家的歷史書柜前,去找《圣經》。
我跟這小人兒一起找。把我們家一部分關于猶太人的書找出來。
這幾天,每天晚上,睡前故事完畢后,“黑暗故事”時間到了(所謂黑暗故事時間,有別于我們睡前一起開燈閱讀書本的時間,就是我們關燈后的故事時間。一般是我講一個故事,娃講一個故事。),我就在床上給娃講猶太人的故事。
因為讀了兩個月的歷史了,我對猶太人的故事基本是如數家珍了。雖然還會有偶爾卡殼、時間回憶不準確等問題出現,但是基本上,還是流暢的。
這讓雅貝貝特別滿足,她總是在我講完一段后,還想再聽更多。直到我聲音低下去低下去,她還不放過我,要我繼續講。
她恨不能我像《一千零一夜》里的那個講故事的姑娘,能一直講啊講,講到天亮。
看到小人兒興趣如此濃烈,我在想,我是不是需要每天晚上把我們講過的故事寫下來,說不定,會有更多的小朋友也想聽呢。
同時,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們的中國式父母們,總是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掛在嘴邊。于是,一歲讓娃上兩百元一節的早教課,兩歲去上幾十一節的繪畫班,三歲學幾百一節的鋼琴課,四歲跆拳道,五歲小提琴……而到了中小學階段,就拼命上語數外各種培訓班。
這樣,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嗎?
請原諒我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這樣尖銳的問題。
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我是對自己的職業操守熟記于心的:價值中立,永遠不以為自己的才是唯一正確的。
可是,孩子的起跑線,似乎真的不是那些。以我淺薄之見,似乎就是父母的學識操守。
昨天晚上,我們游泳回家吃完飯,已是九點多了。我在餐桌邊一動不動,做我每日的必修課:寫閱讀日志。娃本來在玩的,見到我寫日記,突然說一聲:媽媽你寫日記,我也寫去。
于是,這小人兒,坐在書桌前,努力地想啊想,構思她的日記內容。她寫得很艱辛,但是很努力,在書桌前一個多小時沒有動彈。
漫長的暑假。有時,我看書,娃見狀,便也去找書看。
我早上跑步,娃便也自己起床跟著我跑步。
我最近讀了歷史書,地理書,我們的日常對話里,便夾雜著很多這些內容。我才能跟她講非洲的歷史,地理,世界地圖和猶太人的歷史甚至整個世界史。
每次我做心理咨詢回來,都會跟她講,這個案例是怎么回事、這個來訪者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并和她分析這里面有些什么樣的心理知識。
我是研究閱讀學和閱讀療法的,我便常常跟她講,閱讀的作用,文字的功效,掌握文字多么好,世界上最熱愛閱讀的民族,猶太人是如何對書本進行宗教式崇拜的,智慧與書本的關系……讓七歲的孩兒,也懂得了愛惜書本,繼承了媽媽嗜書如命的特性。對于她的幾千本圖書,視為珍寶: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一本都不能丟、不能送人。我以后要留給我的小孩看,然后,小孩的小孩,一直傳下去。
我深深懂得勞動的重要性,日日跟她分析不勞動的孩子會怎樣,愛勞動的孩子會怎樣。她便也小小年紀,主動洗碗、收拾家里、給家里的花兒澆水、洗自己的內衣褲和襪子……
我是心理學的愛好者、研究者,知道孩子哪些地方值得表揚哪些不值一提。于是,當有人說她皮膚白長得漂亮,這小小人兒,很小就會對表揚她漂亮的人說:長得漂亮不重要,勇敢、善良、勤勞才重要。那時,她不過兩三歲。而現在,她還加上了一條:有責任心才重要
……
我不是一個優秀的媽媽,發生在我們母女間的,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
我不優秀。但我希望我兒,平凡但不平庸,有傲骨無傲氣,不在權貴面前低頭,不在金錢面前折腰,不汲汲于功名,不媚俗于世態,不陷入雞毛蒜皮雞零狗碎,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靈魂安定。這樣的靈魂有香氣的女孩,無論生活給予她的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巨浪,她都優雅淡定有如我最敬佩的楊絳先生。
所以,做母親后,我盡量做到自律。我深知自己乃井底之蛙,無心胸乏氣度缺遠見。所以,我開始日日以書為友,因為,書本乃智慧之源,讀書,便可以闊心胸強氣度增遠見。
因為,我們常說:我們只能到達自己的思想能到達的地方。
而現在,我說,我們的孩子,在她成年以前,只能到達我們父母、我們的養育者思想能到達的地方。
照此說來,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各種技藝的培養,不是你給予她的寶馬別墅……
而是,你的學識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