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一生基本有這幾個套路:第一種,走上仕途,并一生忠于仕途,經歷大風大浪,并安享晚年,如曾國藩,這種人不僅需要巨大的管理才能,更需要高情商和良好的人際,還需要運氣,可遇而不可求;第二種,滿懷信心走上仕途后,卻處處不順,與人不和,違背自己的初心,于是當機立斷,退回自己的小天地,如陶淵明;這類人是當時的一種常態;第三種,終其一輩子,都擠破腦袋想要進入仕途,想建立豐功偉績,但結果卻事與愿違,代表人物李白,他的寫詩能力真的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一個人會寫詩并不代表他有政治才能,所以,他的人生并沒有他的詩歌來得瀟灑。
而袁枚卻跟他們不一樣。
一為官有人助
早在唐朝,韓愈就論述了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袁枚年少時很有才,但若沒人賞識,也許也就一輩子呆在錢塘,平淡一生,但是他卻遇到了官場中的貴人——尹繼善。因為尹繼善的賞識,袁枚順利進去仕途,在他十年的任職中,尹繼善對他的幫助和提攜絕不可小看。
二 在職有功績
袁枚雖然為官時間不長,而且還經常被調來調去,但他在職時的功績卻很可觀。除開始的三年在京城外,后七年他主要任職于現在江蘇蘇北地區,這里面最被津津樂道的地方就是沭陽。在那里,袁枚推行法制,不避權貴,讓沭陽這個地方的經濟有了提升,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在年老重回沭陽是,老百姓都出來相迎,可見沭陽百姓是有多喜歡他。
在那個年代,體制內的袁枚應該也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望著滿天星,去考慮一下自己的未來吧。就這樣一步步走向權利的巔峰,去做令人艷羨的京官,還是急流勇退?但就算走到了權利最高峰又怎樣,皇帝一句話的事,一個人就可以從巔峰跌倒谷底,這又如何快意人生呢?
所以辭官是遲早的事,但還得等待時機。
1749年,袁枚父親去世,這也為他的辭官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
三 辭官有后路
現在有好多年輕人,工作不開心了,就辭職,先出去散散心,旅游,回來之后再去找工作,有時候要花上很長時間。在這一點上,可以學學袁枚。著名的隨園是他任職時就買下來的,提前幾年就做好了準備。那辭職之后以什么為生呢?做官10年的俸祿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但那么大的一個家庭,花費也很大,總會有捉襟見肘的那一天。于是接下來袁枚又展現出他的商業頭腦。花巨資重修隨園,之后廣收弟子進行講學,(就像我們現在的課外培訓機構)又寫出《隨園食單》,走口碑路線把隨園推銷出去,讓全國各地的人都慕名而來,旅游飲食一條龍服務,同時還能看到廣大弟子排排坐,聽課講學。而錢也大把大把地進來了。
就這樣,袁枚安然度過了他82歲的人生,他游山玩水,品茶,欣賞美女也是他的一大愛好。68歲登黃山,71歲去武夷山,77歲二游天臺山,81歲還去了吳江......
真是一個不服老的老頭!
袁枚在詩歌上提倡“性靈說”,要求詩歌要表達作者最直白的感情,這跟他在做人方面也很相似——自由隨性,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