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頻頻看到青少年極端事件的發生,才寫下這篇文章。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指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對于一個人來說,任何一方面不平衡,都不能認為是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緒和意識方面的良好狀態,包括智力發育正常,情緒穩定樂觀,意志堅強,行為規范協調,精力充沛,應變能力較強,能適應環境,能從容不迫地應對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經常保持充沛的精力,樂于承擔責任,人際關系協調,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一致,能面向未來。
中國家長很愛孩子,關注孩子。從備孕期間開始,就有各類孕婦學校、各種育兒書籍,其內容多數是關于喂養、護理保健方面的內容,家長關注孩子的身高、體重、幾個月出牙、是否缺鈣,一旦有個感冒發熱,更是焦急萬分。
家長對孩子軀體健康十分重視,可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有多少家長讀過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該給孩子灌輸哪些道德理念?
很多家長不知道嬰幼兒期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家長不了解低齡階段男孩子大腦發育慢于女孩子;家長不知道情緒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巨大影響;家長甚至不知道孩子會出現心理問題。
孩子:我害怕!
家長:有什么可怕的!
孩子:XX搶我的玩具!
家長:你就讓他玩唄!
孩子:我不想去幼兒園。
家長:必須去。
孩子:我想看電視!
家長:作業還沒完成,看什么電視。
很多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溝通,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愛好、天賦。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小時候,大人也沒管過我們高興不高興,我們不也一樣長大了,沒什么問題呀。
是的,那時候的家長沒那么多時間、精力管這些,但是那時候的孩子有兄弟姐妹、有小伙伴、有大自然、有游戲。那時候的孩子,上樹掏鳥蛋、下河摸螃蟹、滾鐵環、跳房子、丟沙包,踢毽子,無所事事的時候就天馬行空想象。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沒有小伙伴、沒有大自然,家長沒有那么多時間(或者說根本不愿花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只能靠電子產品來打發時間。
我們是最大方的家長,舍得花錢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讓孩子上好學校、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我們也是最吝嗇的家長,吝嗇得舍不得花一點時間蹲下來聽孩子說話、做游戲、思考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極端事件就不多說了,看看身邊的孩子,很多走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在他們身上看不到青春、熱情、激情,看不到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欲望,更看不到想象力、創造力。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會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家長能影響孩子的時間也就十幾年,其實就是青春期之前的時間,但這些影響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阿德勒說: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兒童教育的首要目的。這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一點兒也不矛盾。
很高興的是,看到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在當當網上還有397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