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講一個網絡小故事。
情人節,小強和女朋友小紅高高興興的到一家高檔的西餐廳去吃飯。他們定了一份情人節套餐,有水果比薩和西冷牛排。由于使不慣刀叉,小紅便高喊讓服務員拿筷子。這時,小強嫌小紅不懂西餐禮儀給他丟人了,兩人便在餐廳里爭吵了起來,引起了食客的圍觀。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本來小強帶女朋友吃西餐想裝逼格,但是卻想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小紅,當小紅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時,又不顧周圍環境,在公眾場合吵架,影響到別人,做出更不文明的行為,原本的快樂日子,也變成了一場悲劇。
想一想,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孩子沒有把垃圾丟進垃圾桶而受到責罵,而自己卻隨口吐痰、闖紅綠燈等等。
很多人總是用道德的眼光去指責和看待別人,但是卻不反省自己的方式和行為。
這類人,我們稱之為偽君子。
~2~
今天我們談談如何不做一個偽君子,而是做一個“無為”的君子。
這兩天,羅輯思維得到APP上萬維剛老師的精英日課講了加拿大人森柯瀾寫的《無為:自發性的藝術和科學》。書中從孔子、老子說起,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科學的角度,解釋了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無為。
█? 無為不是不做事。不是躺下睡大覺,什么也不干。
█?? 無為是一種狀態,做事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識控制,行為自然,專注當前的事。比如牛頓著迷搞實驗,把手表當雞蛋放到鍋里去煮的故事,這就是進入到無為的狀態。
█?? 無為可以通過刻意練習達到。比如我們練習打字,開始的時候需要記鍵盤位置,很別扭的去敲擊,當我們不斷練習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需要記憶鍵盤了,需要什么,手指自然就去敲擊那個字母了,這就是通過刻意的練習達到的狀態。
通過以上概念的解釋,偽君子刻意的追求自己想象的東西,總想說教別人。
因此,一個“無為”的君子一定要遵守兩個原則。
一是自發的行為,不強制,尤其是不要強制別人。
二是不要給外界造成不適。
吃西餐的小情侶的故事中,小紅不使用刀叉吃西餐,不會給外界造成任何的損失,我們不需要過于在意。但是,小強卻想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小紅身上,同時,引發爭吵影響其它顧客,這就不是君子的表現。
~3~
真正的無為君子,首推清朝風云人物曾國潘。他用道德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寫日記每日三省其身,但是他承認人是有私欲的,部下和幕僚只要不過分,他就能寬容之。自己不貪不腐、節儉過日,位居高管時,依然會給別人送禮、打點。
再比如:曾國藩的兒子老大曾紀澤不喜歡科舉考試,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就鼓勵他按自己的興趣方向去讀書。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對于曾紀澤感興趣的這些所謂的西學,曾國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為了兒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書。后來,曾紀澤寫成《西學述略序說》和《〈幾何原本〉序》,這兩本書出版,都是曾國藩親自批閱后為之刻版發行的。
對己嚴,不教人,這是做人“無為”的最高境界。
不教人,如何做到“無為”的傳承呢?
我們總會看到一種現象,比如說:喜歡打籃球的人,總是喜歡模仿一些知名球星的動作;一些舞蹈愛好者,總是模仿邁克爾杰克遜等著名舞蹈家的動作。
人是會模仿的。
那么,對于我們來說,優秀的人物,首先要把行為習慣達到無為的狀態,然后別人看你的表現,覺得優雅,自然就會刻意的去學習,最終會達到群體性的行為習慣,于是就有了文明。
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引領力量。
比如,干凈整潔的大街上,吐痰的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