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詩接力賽
問題回顧:首先,我想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背詩有沒有必要?如果有,詩的內容和量應該怎么確定?
我們接著上一篇繼續開啟探討:
上一篇文末總結了家長們的兩種主流觀點和心態,也分析了縱然兩種觀點截然不同,但在操作上卻殊途同歸,即:孩子需要按照老師和學校的要求及進度完成背詩任務。
其實背詩有沒有必要是因人而異,見仁見智的,并沒有什么標準的答案。舉我個人為例,我也是在這兩年才體會到詩賦予自己的獨特價值。
我跟先生目前定居洛杉磯,相較其他移民,我搬來的時候已經快30了。親友都在國內,中式思維方式觀念習慣就如中文一樣已經在我身上深深扎根融入血液,是一個很傳統的中國人。
逢年過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的詩句便會自動在我腦中播放,之后才意識到原來王維的這兩句詩如此精準,僅僅十四個字,沒辦法加減任何一個字,就說盡了自己的處境和心情。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而立之年,體會到為人的艱辛和不易,人生的本質的確是苦,可是苦在心里分明,嘴上卻也無從說起。或許這就是成長的標志之一吧,無論經歷什么,最終都要自己消化。成年人的世界怎么能任性如孩子,無論喜樂都不假琢磨就宣泄而出呢?我們需要考慮他人的感受,學會理性與克制自己,這也是我們對他人的善良。辛棄疾的這首詩寫得多么好啊,朗朗上口,層層遞進,誦的時候自己都會不由得苦笑而出。
人生的很多決定有時候需要一意孤行的勇氣和執著,學佛就是我為自己做的這個決定。佛教一直披著迷信,消極,悲觀的外衣于世。然而在我眼中,他確是明燈與智慧,與我內心相應,就是我一直尋找的那束光明。不知不覺,已經堅持修習快兩年了,自己也深深受益,回想起初開始學習時家人的反對與不理解,重重阻力,感慨與感恩自己的堅持與認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無論我們做什么決定,周圍都會充斥各種聲音,有善意有惡意,然而只有自己最懂自己,懂得自己的需要。堅持自己的初心上路,才能體會“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快與自得,不知道當年李白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觸,才有此妙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杜甫這首詩是在描寫好雨,可我體會到是如何做好人。好人如同好雨一般,知時節(體察洞悉他人的需求),乃發生(行動付出關愛,回應需求),潛入夜(默默付出),細無聲(付出后不聒噪,不對自己和他人細數自己的好,不執著,不計較得失)。佛經也有不住相布施,同理。
還有我特別喜愛的蘇軾和陶淵明,今后有機會再說。
體會到詩賦予自己人生的獨特價值是在33歲。當然,也有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開啟這個價值,或者說也不是每首詩的意義都會被我經由歲月洗禮后體悟。那些被記住的詩就像小時候埋藏在心底的一顆小種子,有些會隨著時間開花,有些可能永遠都不會。更別提那些沒背過的詩。然而這些詩于我,也沒有實際的功用,不能幫我取得高薪,也不能幫我解決人際關系的問題,甚至不會被我當成足以炫耀的資本,在眾人面前夸夸其談。它賦予我的是自己內心的寶貴體驗和感受,當我晚上對著月亮燙一壺好酒獨酌的時候,誦著“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品著中文獨有的意境之美,韻律之美,當下與我的人生知己大詩人李太白同頻共振,借著詩文,體會到李白當時的內心,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孤獨。因為我在進行著一場穿越時空,與偉人一起的一場對話。那一刻,我是多麼的自得啊,完全不足以用語言去表達。
雖然詩賦予我的價值如此獨特,讓我如此怡然自得。我也不得不說,詩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詩只是媒介,每個孩子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媒介去與傑出者同頻共振,愛好繪畫的孩子有梵高,莫奈等著他們;喜愛音樂的有莫札特,蕭邦等著;醉心於科學的還有愛因斯坦等等等等。詩並非唯一的載體。就像佛祖為我們開闢了八萬四千法門,說了那麼多的法,目的只有一個: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那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法門呢?因為慈悲眾生根性不同,為了順應眾生的根性讓我們聽得懂才有種種法門的差別。
明天我們接著探討如何實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