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熱搜榜上看到“考研人數首破200萬”的消息,繼2014年“考研熱”持續退燒,考研再度升溫。
不可否認,考研的確是大學生面對現實狀況的占優決策,如果自己選擇考研而其他人沒有選擇考研,那么自己就有更高的“起步”,具有更大的競爭力;如果自己選擇考研而他人也選擇考研,大家在同一個高度競爭,自己也并沒有吃虧,無論如何,不選擇考研會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考研是每個個體的上策。
大量的數據也證明,考研是有利可圖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發布的論文《經濟人的理性選擇與社會人的流動渠道——對“考研熱”的經濟學與社會學分析》的數據分析中表明,即使為了考研需要支付費用(報名費、資料費、參加各種輔導班的費用等),讀研期間繳納的學雜費及機會成本(本科畢業工作3年所得的薪資收入),但是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比本科畢業生有更高的薪資報酬并且兩者之間存在逐漸放大趨勢的薪資差距。
看到如此證據確鑿的分析,我的心拔涼拔涼的。我一直沒有考慮過考研,希望早點出來工作賺錢,但以眼下這種狀況,我的選擇是“非理性”的呀!為了安慰自己,我不得不為自己的“非理性”行為做辯解。有媒體總結,登上胡潤百富榜的2000多位資產達20億及以上的企業家中,有一半沒有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學歷。這讓我看到了希望。我不禁在想學歷真的與能力成正比嗎?
我搜尋的數據都告訴我有能力學歷高的人比學歷較低的人有優勢,卻沒有告訴我學歷與能力之間的匹配程度,也許這與衡量能力的數據很難獲取有關吧。
畢業生求職時所擁有的條件和資本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衡量:人力資本質量、人力資本專用性和家庭社會資本。來自名校的畢業生人力資本質量相對更高,而低選拔性院校的畢業生能力相對較低,為了獲得工作,只能通過更多的教育來彌補人力資本質量的不足。如此說來,對于能力足夠的人來說,如果因為學歷歧視、學歷情結而被學歷高的人擠占,是不是太不公平。
人力資本的專用性是指畢業生進入的崗位涉及的專業領域與其在高校的專業方向是否一致。如果考慮到以后的職業規劃需要進入專業領域與自己本科專業不太匹配,選擇考研是明智的,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情況是過度教育和學歷與崗位的不匹配。一些工作本科畢業生就有能力勝任,然而因為越來越多的碩士研究生進入社會,擠占了崗位,導致出現學歷與崗位錯配的現象。結果考研并非對每個人都有益,甚至對整個社會來說并不是最優的決策,在這場博弈中,我們陷入了囚徒困境。
家庭社會資本的高低反映了家庭動用社會資源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條件的能力。普通家庭的畢業生需要用更多的教育來彌補自己的社會資本不足。但是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承擔考研的費用和機會成本,當他們失去這個機會和資本,被學歷=能力的公式排除在外,這是更大的不公平。有技術沒學歷的人失業是這個社會的病態,有學歷沒技術的人被企業接受增加了人力資源培訓的成本,即使這樣,企業在沒有更好的能力考察的方法,還是以學歷作為能力的標準,但是不應盲目地追逐高學歷。
要為“考研熱”降溫,企業必須認識到學歷并不一定代表能力,盲目對高學歷的追逐是對社會、企業和個人的傷害。企業停止以名校、高學歷作為門檻,大學生們才能更有信心地選擇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因壓力所迫而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