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摘~
很有幸在邢老師的推薦下選擇了這本書,起初抱著做高效能人士是不是有不同于尋常人的習慣的心態來了解書中的內容,但當真正讀完這本書時,感覺豁然開朗,書中講的道理通俗易懂,用許多小故事來闡述觀點,同時引起讀者的共鳴,且字里行間都帶著闖勁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它不僅是要做高效能人士所具有的,更是我們修身做人的標準。
書中將人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依賴期、獨立期和互賴期,并對應于7個習慣,每一個階段的成長是通過一些重要習慣的形成而實現的,大部分人處于依賴期,通過不斷修煉“主動積極(習慣一)、以終為始(習慣二)、要事第一(習慣三)”三個習慣到達獨立期,實現了個人的成功,再通過修煉“雙贏思維(習慣四)、設身處地(習慣五)、統合綜效(習慣六)”三個習慣,由獨立期進入互賴期,實現了組織的成功。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又進一步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使我們從身心達到完善。
下面就這七個習慣談一下我的理解和所得: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愿景的原則
積極主動即采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并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這種心態是一切成功的前提,結合管理學知識,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首先要積極主動,敢于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就說明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同樣在工作崗位上,對領導布置的各項工作,我們要認真負責,積極主動,盡可能早地完成各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獲得領導的賞識。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以終為始要求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里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在做任何事時,都先想出愿景和目標,并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系及目標之上,才能在紛繁的事務中正確的把握前進的方向。而現實中,我們許多人都在毫無目的地前行,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目標,有時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忙碌而忙碌,過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盲目而無味。我之前也屬于這樣一種狀態,但讀完這本書后,我試著去確定我的目標,并作出相關的規劃,一步一步的為止而奮斗,過起有目的的生活后感覺每天都很充實。所以對待生活、工作要有目標和信念并且始終都能堅持這個目標或信念。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而“生活就是問題疊著問題”。在這種時間有限,事務繁多的情況下,我們要能分輕重緩急,要有一個時間順序。而許多人都不懂怎樣安排一個合理的時間順序。本書中“要事第一”的習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時間順序,并依據“有效管理”的原則說明為什么是這樣的一個時間順序。書中將事務分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這四大類,并按此順序進行處理,這樣可以做到事事有條。對于一個管理者或是基層員工同樣重要,工作安排的有輕重緩急,才能夠理出頭緒,做好本職工作。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于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鼓勵我們解決問題,并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樹立雙贏思維就是要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尋求互利,以達成雙方都滿意并致力于合作的協議計劃。通過前面三個習慣的修養,我們由依賴期進入了獨立期,獲得個人成功,基于管理學的思想,有些事情是個人能力所達不到的,我們需要借助組織的力量來完成,而雙贏思維就具有這個特點。我們要從互賴的角度思考問題,形成利人利己的觀念。
習慣五 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
在有了“雙贏思維”的基礎上,人才會耐心的去傾聽,才會有合作產生,如果沒有“雙贏思維”的思想,就談不上了解對方和解放自己,所以本書的各個習慣順序的形成很重要。當我們改變以回答的心態,而以了解對方的心態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系,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于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擾和博采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統合綜效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這也是組織出現的目的,實現組織的目的間接就是實現個人的目的。所以我們要揚長避短,發揮個人的特長,集思廣益,共同解決面臨的問題,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
習慣七的主旨就是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面,增進個人產能,累積其他修養的本錢。身心和意志是我們達成目標的基礎,所以有規律地鍛煉身心將使我們能接受更大的挑戰,靜思內省將使人的直覺變得越來越敏感。當我們平衡地在這兩方面改善時,則加強了所有習慣的效能。這樣我們將成長、變化,并最終走向成功。
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練自己。生活與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愛的財富。工作本身并不能給人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擁有財富,并不代表有永遠的經濟保障,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以上這七個習慣是相輔相成的,通過改變個人的習慣,實現個人性格的改變,最終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作者把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愿”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范疇,指點“做什么”以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接受知識和重塑自我,我們必須訓練頭腦,大量投入時間和精力,不斷磨練,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免被社會淘汰,在這個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起到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