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央視接檔《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新節目《朗讀者》,在2017年2月18日如約播出~
? ? ?《朗讀者》(德語:Der Vorleser)本是一本書,是德國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寫的長篇小說。該書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報》冠軍的德語書籍。作品1995年在德國出版,講述男孩米夏和女人漢娜之間的愛情,而故事的深層含義則是近代德國人對于歷史、暴行與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該書后來被英國導演史蒂芬·戴德利拍攝成同名電影,相繼榮獲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等獎項。
? ? ? ?
? ? ? ?回到節目。首先,董卿的制作團隊真的厲害,參與者如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等,皆為“大家”,同時又具有相當的感召力,為節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 ? ? 來說內容~《朗讀者》與《中國詩詞大會》和《見字如面》這兩檔文化類節目的區別在于,更加關注“朗讀者”本身,更加關注此刻的情感,強調“一個人,一段文”---這個人之所以選擇了這段文,原因并不僅僅因為這段文,而更在于這個人~這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說不出這個主題有多好,但一看到便覺忘不了”~寶玉遇見黛玉,錢鐘書遇見楊絳,一種文化遇見另一種文化---時空交錯,歲月流逝,每一次遇見,成全了什么,又改變了什么~
? ? ? ?濮存昕選了老舍的《宗月大師》,因為他兒時曾患小兒麻痹癥,直到他遇見一位醫生,幫他扔掉了拐杖,才使他重拾信心;因為他從事話劇演藝工作,而老舍恰恰被譽為“人民藝術家”;同時也因為老舍曾被提名諾獎,卻并未獲得的特殊經歷。作為這檔節目的開篇,制作組真的非常用心。
? ? ? ?“無國界醫生”蔣勵選了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因為她曾在戰火紛飛的阿富汗遇見太多的出生和死亡,體會到生命之重;同時也因為歌詞的作者是唯一一位憑借歌詞獲得諾獎的人,他的歌詞,是時代的詩。
? ? ? ?柳傳志選了他自己在兒子婚禮上的致辭《寫給兒子的信》,雖然在朗讀之前,他也講了他青年時“因拙成巧”的“遇見”,但在他人生的此刻,他更是一位盼望兒子早日找到“歸宿”的溫柔老父。“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他當然是“計”了的,但在兒子遲遲未婚時,他是否會對自己產生質疑,又是否曾責備過自己?而在讀信的此時,他“遇見”了人生的安心和幸福。
? ? ? ?周小林和殷潔賣了廣州的房子在四川建了屬于他們的“鮮花山谷”。兩人結婚26年卻依然為對方讀情詩的畫面,真的完全沒有“違和感”。他們磕磕絆絆的讀了《朱生豪情書》,“男主角”又講起自己“背水一戰”去北京求婚的故事---好浪漫啊,什么階級物質,在某個時刻,都抵不過相愛吧。“我一天一天發現你的平凡,同時卻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愛你”---他們遇見彼此,珍惜彼此。
? ? ? ?世界小姐張梓琳讀了劉瑜的《愿你慢慢長大》,此時,因為“遇見”小女兒,她正沉浸在人生中最幸福和滿足的時刻。“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這些話,正是她此刻心底的聲音啊。對于孩子,一個母親會求什么呢?唯愿她自由和快樂,足矣。
? ? ? ?九十六歲高齡的許淵沖老先生是西南聯大校友,錢鐘書的學生,楊振寧的同學,曾翻譯無數中外著作,使中西文化“相遇”,獲得“北極光國際翻譯獎”。但這些,卻都不足以來定義他---他帶著孩子般的笑容,在回憶時落淚,感情充沛,可愛而通透。所以這樣睿智又豁達的人,會很少生病吧,即使病了,也會努力忽略病痛,珍惜每一天---“我愛這生活愛到熱淚盈眶”。當很多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朗讀者”讀完他翻譯過的中外名著,包括《詩經》、《牡丹亭》、《約翰·克里斯多夫》等后,他起身與他們握手,微笑---他“遇見”了自己,他那孩子般的微笑,真的很動人~
? ? ? 最后,愿這場“文化運動”以她溫和動人的氣質緩緩流淌,喚起我們每個人身體里“呼之欲出”的“朗讀者”~我想讀一段文字---給,懂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