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致加西亞的信》這本書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是在學校圖書館應該看過的一本書,內容也是,對于沒有參加工作的人來說,看起來會缺乏一種感同身受的體會,對于已經參加工作的人來說,會多一種認同感,不管是哪一種,還是覺得略顯平淡,激勵是有的,對人也是一種提醒,畢竟我們還是需要很多正能量去平衡偶爾的小沮喪和懈怠的。
? ? 如果要說這本書表達的重點,我認為可以籠統說是兩點:忠誠和敬業。從邏輯上來說,在職場上,首先最需要的還是忠誠,這種忠誠不是愚忠,是要有思想、有創意的,不說專業能力強弱,至少在思想上要正直。忠誠一詞在工作中表現很多,因為忠誠,所以會一心一意,對工作無二心;因為忠誠,所以會對老板和同事存有感激之心;因為忠誠,所以會更有責任感。而敬業則更多的應該是表達工作能力和效率,敬業精神也同樣包含了執行力、工作方法、主觀能動性等多個方面。
? ? 從普通員工的角度來說,上述每一點做到哪一個層次都有待考察,所以才稱其為普通員工。一個人思想意識所達到的高度決定了他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水平,而他為工作所付出的也會與他所獲得的成正比,很多人都把這種付出和收獲的關系弄反了,總是先談好收獲再決定付出,或者只按約定的收獲去付出,這種類型的人注定只能停留在普通員工層面,也許通過技能的提升,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但在思想上還是普通員工的覺悟。而這種覺悟除了在工作中表現出來,我想在生活中也會一樣如此,所以說生活和工作是有共通之處的,職業是人的使命,如果沒有這種使命感,在生活中也是要受挫的,畢竟生活中是沒有約定的付出和收獲的。
? ? 從公司管理的角度來說,都希望員工像羅文一樣,也許很多公司都會致力于尋找羅文一樣的員工,各種激勵機制,獎懲措施,更多的可能是優勝劣汰,及時清理公司不積極上進,工作態度消極的員工,這其實也并不算是一種最好的方式。雖然說員工的流動性很正常,但是人員的流動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從管理者角度,怎樣逐步培養像羅文一樣的員工也是很重要的,畢竟每一名員工既然通過入職考核,就有其可取之處,需要培養的是忠誠度和敬業精神。
? ? 有一段關于員工離職的分析,是這樣說的,員工短期離職:兩周以內的,與HR入職溝通有關;三個月內的,與不適應工作和工作內容本身有關;6個月的,與直接上級領導有關。員工中長期離職:兩年左右,與企業文化有關;3-5年的,與晉升空間受限有關;5年以上的,與厭倦和進步速度不平衡有關。
? ? 首尾不看,中間的其實跟公司和管理者本身還是有很大關系的,管理者自身也應該先做到應該做的,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并且是高素質,高覺悟。其次就是對員工的信任,必要的透明度是要有的,公司對員工不僅僅是利用關系,還要有必要的信任,總統對下屬推薦的羅文沒有任何質疑,直接命令“派他去!”,這就是一種信任。
? ? 員工的忠誠度其實也是對企業文化的一種認同感,如果員工進入公司,僅限于把工作當作一種獲取報酬維持生活的方式,那忠誠度必定不高,因為沒有投入感情,只有投入感情的工作才會有忠誠度。很多時候我也會想到一些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事情,這應該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工作,需要時間的積累,因為感情的滲透需要時間,更何況是讓員工對工作產生感情。如果說非要有什么方式,我覺得可以是任何方式,個人覺得還是文化建設,不局限于企業內部的文化,不是說讀書多了,思想覺悟自然就高了嗎?這個社會現在文盲越來越少了,但是文盲的概念是有局限性的,上學不等同于讀書,所以讓員工多讀書,不管是何種形式的讀書,讀什么樣的書,都是有益的,也許是讀書活動,也許是下午茶時間的一場不錯的電影,也許是一次集體的專業考試備考,都很有意義。現在的戶外拓展也比較多,也是一種集體性質的有針對性的訓練。
? ? 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卻很多,很多人是在讀書,但是讀了書,并沒有讓他感受到藝術的美,大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還是不夠。從表面上看,美是對藝術的稱贊,但是從深層次上看,美是對精神世界的描述,一個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擁有一顆真善美的心,才是真正的美,這種人是一定是積極向上的,不管是對生活還是對工作,所以才說如果員工有這種對美的認知就更好,心理健康的人,生活也一定是健康的。
? ? 有了忠誠度,敬業精神可能會更容易一些,因為工作上的主觀能動性會更強,不再等著命令辦事,不再只辦命令內的事。《藍色的花瓶》同樣是講述執行力的故事,里面的退伍軍人就跟羅文很像,一個有執行力的人知道怎么去完成任務,沒有理由,沒有那么多為什么。這樣一種發布命令和執行命令的方式應該是可以模仿形成的。在給員工分配任務時就可以明確表示只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看到結果,任務沒有太多解釋,只有簡單明了的結果要求,這樣不就是在鍛煉員工嗎,更何況沒有試過怎么知道員工就不能做到呢?
? ? 理智無法支配情緒,相反行動才能改變情緒,不論有什么想法,還是需要先去做,沒有執行肯定就沒有結果,也什么都無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