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公園。跟紐約的中央公園一樣也是城市里一片長方形的區域專門用作公園綠地,這里顯然比紐約中央公園更要原生態,樹木更加茂密、高大。公園里的加州科學館、笛洋美術館和日本茶園都比較有名,我們決定去看看。很不巧美術館當日閉館,日本茶園我們從門外看了一眼,比較適合對東方文化一無所知的西方人,我們就不用去看這種雜糅性質的所謂東方園林了。興致勃勃來到科學館,這里面積不大,但是內容分布得相當主題明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海洋生態環境圈、河岸生態圈、天文館、地震館、屋頂生態圈,海洋生態館分深海區、淺海區、礁石區幾大部分,雖然我們都不是很懂專業,但是仍然看得出區別,深海區的水深、水色以及水底布置的草或藻,淺海區人工制造出的浪,礁石,海帶和游弋的魚群,礁石區的各樣礁石、貝殼、苔類植物,這就是生態,簡單、直白卻又蘊藏無限奧秘。河岸生態圈我們這些生活在長江邊、珠江邊的人就很熟悉了,那些岸邊叫不出名但很熟悉的水草和花兒,那些有一些小小漩渦的流水,還有一艘草編的小舟,附著在岸邊石頭、水草泥土上的螺絲殼,都正是河岸特有的景色阿,但是我想應該還有蜻蜓、青蛙、螢火蟲甚至蚱蜢,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小蟲,水面上爬的,水底下游的,草里蹦跶的,等等等等,這個生態圈才能更完美,當然庭院里的生態圈也只能如此了,想到此,心中驀然一動,原來自然是如此神奇而深奧,任何的刻意模仿都不能及之千分之一。天文館里我們觀看一場球幕電影,講的是英文,我完全聽不懂,敏同學能聽個大概,細節就聽不完整了,據說講了宇宙的起源、發展和未來,我只覺得滿天的星星撲面而來又呼嘯而去,地球滄海桑田、宇宙瞬息萬變,飛入太空的宇航員們時刻都是面對這樣的宇宙,突然對他們內心的強大心生敬意,要有怎樣的意志和信仰才能堅持在太空的孤寂啊。地震館里我們經歷了幾場模擬地震,都是舊金山曾經真是經歷過的那幾次大地震,房間劇烈的震動,窗外熊熊的烈火和變換的天空,讓我們可以想象幾分大地震時的情形。科學院的屋頂生態圈據說很有名,我們來到屋頂老實說實在沒有看出什么道道,跟我們小時候在校園一角種些花花草草、養些小菜感覺差不多,想當年高同事家白云花園屋頂的菜園子也很好看呢,還有新長出的黃瓜、番茄吃呢。
蘋果總部。舊金山往南的一路是一片河谷,地勢平坦,這里是現代科技的圣地,灣區、硅谷、蘋果公司、goolge、斯坦福等等名稱如雷貫耳,馬上要去蘋果總部,連老爸都激動起來,我們的目標是蘋果總部,敏同學買電腦。蘋果總部位于圣何塞,這是一座乏善可稱的小城,筆直的街道,規整的植被,方方正正像一個一個盒子似的小樓,只有立在街角路邊的標示告訴我們,那些21世紀最著名的科技公司就在這些乏味的小樓里。路上幾乎不見行人,我們開車來到圖示的蘋果總部的區域,也只能見到大片的停車場和一棟棟白色的建筑群,有人群的地方多半是游客,我們的猜測不錯,朝著有人的地方走去,原來是蘋果總部的蘋果商店,好吧,這里也是我們要尋找的目標之一。敏同學去看她心儀的電腦了,我和老爸在電子外面轉轉,可能是到了午餐時間,這一片有了一些來往的人,基本上是年輕人,各個種族都有,多數是白人、印度人和亞洲人,T恤加牛仔褲或休閑褲,不亂卻也沒有好好打理過的頭發,普通身材,眼鏡,低頭看手機,三五成群竊竊私語,典型的理工男女,不修邊幅的碼農形象啊!跟這座城市一樣,沒什么不對的,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很顯然不在外觀上用心。
敏同學終于下手了她的電腦,憑著I20還獲贈一副耳機,很是高興,那副耳機在國內售價可得壹千多呢。老爸也在蘋果總部的標志前拍了照,我們走回停車場,張先生根據車場里車輛的價值評估這里碼農們的身價,嗯!收入還是很不錯的!
水族館、蒙特雷灣。終于要說到這一路最美的風景了,已經是心曠神怡了呢。蒙特雷灣是一號公路上最美的地方,可以看到最美的太平洋,享受到最美的海岸、海風。我們在蒙特雷的第一站是水族館,并不大,一點也沒有國內現如今類似項目的宏大壯觀,甚至顯得有些許小氣、呆板和落后,但是主題是魚啊,我和敏同學看魚是可以入迷的,跟著它們漂游,看著它們絢麗的色彩,腦袋放空。
水族館外的平臺上去看海,腳下是長滿水藻的淺海,遠處深藍的大海與蔚藍的天空相接,一旁還有灰色的灣畔對岸,燦爛的陽光和煦的風,趴在欄桿上,簡直不想動。只可以沉醉在這一片藍色的汪洋之中。不遠處的礁石上,有什么東西在動,找到岸邊的望遠鏡看過去,原來是海豹,剛從水里爬出的海豹在陽光下灼灼生輝,亮閃閃的,肥大的身軀在礁石上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蜷下來,跟我們一樣也不想動了,只想曬曬太陽吹吹海風,片刻就與礁石融為一體,除非它伸個懶腰,否則休想在礁石的暗影里找到它。正是中午時節,海面上出現幾組舢板,鮮亮的黃色和紅色非常打眼,一艘舢板上坐兩個人,透過望遠鏡看過去,似乎是大學的學生過來上課,有一個舢板上顯然是帶隊的,在講解些什么,其他的人劃著舢板圍繞著他,一邊聽講,一邊觀察海水,他們劃劃停停,在這片海域逗留了許久。又過了一會兒,一艘黃色的舢板悠悠的劃過來,一個人站在上面,手上拿著一根桿,舢板似乎是自然的隨著海水在流動,又似乎被這個人控制,總之這人、這舢板和著海水似乎是一體的,很是神奇的感覺,終于他來到了我們駐足的平臺下方,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了,是一個曬得黝黑的中年男子,手持長桿,時不時翻動一下海水里的水草觀察,應該是這片海域的管理人員正在巡視海域的狀況,這大概是他每天的工作,所以一切在他做來如行云流水,看著都是一種享受。
離開水族館,我們看了看地圖,決定沿著這個小小半島最外圍的公路開,沿途看海景。事實證明這個決定一點沒錯,往前開了不到十分鐘,就是情人角公園,小小的一片礁石聚集,路邊停著一臺綠色的甲殼蟲,后座的位置被撞得凹進去一大塊,不知主人家為什么沒修,正想著,車里鉆出來兩個花枝招展五顏六色的老太太,看那樣子和步態,應該有70上下了,她們開心的聊著天,結伴到這海邊玩耍,挺不錯的,心挺大!情人角的礁石群里藏著許多小松鼠,一點不怕人,看到人來就從礁石縫里探出頭來,望著你,似乎是看看有沒有吃的,如果你做出拿東西的樣子,她們就會跳出來站在石頭上等待,可惜我真沒帶什么吃的,小松鼠們只好疑惑不解的蹦跳開來到別處去了。礁石作背景特別能突出海水和天空的藍,我們在這里拍了許多照片。
沿著海岸線開了不少距離了,藍天大海,微風海浪,讓圖片來傳達它的美吧。設定目的地為蒙特雷的酒店,我們開始穿越這個半島了,這一路與著名的17英里路有些重合的部分,據說也是很美的風景。遠看是郁郁蔥蔥的森林,開車進入才發現原來這里面是住宅區,蔥郁的大樹下,建著一棟棟屋子,安靜漂亮,這才真是生活在大自然里呢。半島上有不少山,我們駛過的路有很多是翻越森林山谷的盤山公路,坡度大、轉彎急,天漸漸黑下來,山里的路也沒有路燈,只有車頭燈照耀的地方是亮的,路邊的提示牌時不時提醒這里有某種猛獸或鹿出入,我們是在人類生活區還是在深山老林?真不知這樣生活在大自然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對于我們這些習慣城市石室森林的人來說大約還是蠻可怕的。
修道院。蒙特雷半島上有個小鎮卡梅爾是我們正式踏上1號公路的起點,早晨天氣微涼,我們先來到卡梅爾修道院,這是當地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跡,修道院很小,幾分鐘就可以繞整個修道院外圍一圈,建筑物不高也不多,院墻很矮,我們站在院外已經將園內盡收眼底,但是沿著院墻的花草樹木卻品種繁多、搭配相宜,很是美觀,一時興起,我打開形色APP開始辨識這些都是些什么東東,好像巨人胡須的是蘆薈,橙黃的像喇叭花的居然是凌霄花,一叢叢趴在墻頭暗香潛來的是香雪球,沿著院墻裊裊婷婷搖曳生姿的是秋英,如貴婦般鎮守門中的是私蘭,還有生的又高又密似圍墻衛士的紅果兒原來是火棘。正玩得開心,不知不覺已經繞場一周,修道院的一角似乎是座學校,做了一輩子教育工作的老爸好奇的走上前去探看,原來是間幼兒園,十來個小孩在院子里的游樂場正玩得歡快,兩個老師在一旁閑聊,忽然一個皮球滾到了門口我們站立的地方,一個一頭小卷毛的黑人小孩跟在后頭跑過來撿起球,個頭不過三四歲的樣子,看到我們,很鎮定的打個招呼,然后昂起頭,屋里哇啦沖我們說了一通話,貌似很是得意自豪地樣子,敏同學告訴我們,他是在說這個球是他的,還有什么和什么都是他的,是不是很得意!!說心里話,在美國我最喜歡最羨慕的就是他們從小到老、從黑到白各色人等的這種迷之自信!!!仔細看看這里,冷冷清清,似乎只有這十來個孩子,難道這么大片地方,只為這十來個孩子服務?我們猜測也許教室里還有別的孩子,不過美帝的情形不能以我們國內感受來度量,說不準這么大個幼兒園還真只有這十幾個孩子呢。
一號公路。離開修道院,要上一號公路了,有點兒小激動呢!轉眼來到海邊,已然在1號公路上了。由北向南,右手邊就是無邊無際的海,這就是太平洋,海的那一邊就是我們的家鄉。多云的天氣,海面顯得有點陰晴不定,岸邊的礁石也露出幾分猙獰的獠牙,不似昨天在陽光下安靜祥和的樣子。1號公路只有雙向兩車道,一邊是山、草地、森林,一邊是懸崖、海,沒有任何的圍欄之類的安全措施,只有窄窄的道路。走一段距離在靠海的一邊,會有一小塊開闊地,供游人停車拍照。前面的路看來是越來越往山上去了,懸崖更多,跟道路也貼得更緊了,海一路隨行,海讓人不知該說些什么,海就是海,不是別的任何東西,你無法描述,你只能靜靜感受然后臣服。
一路爬升,進入山區,道路變得更多急轉彎道,好幾次眼看著是往海里開去,臨到頭又一個急彎繞回山坡,到最高處回看走過的道路和海,方知何謂滄海一粟。從山上下來走過一段平路,路兩邊有很多草場,養著牛和馬,道路和海之間也隔著大片的草場,草場過去的海里有一座小山或小島,山頂有少許建筑和燈塔,有標示顯示這里大概跟軍方有某種關系,心懷祖國的老爸又開始了他的擔憂和思慮,跟美國的軍事對抗,經濟差距、政治交往等等,那一代人的冷戰、對抗思維還是很強烈,憂患意識更是我們所不能及,敏同學這一輩年輕人很難理解,而我們能理解卻不想繼續這樣的思維,然而以后我們該抱持怎樣的方式去思考中美關系呢,大概更多是朋友和對手的關系吧。
不知不覺駛離了海邊,滿眼都是高大的巨木,導航顯示我們到了大瑟爾國家公園,雖然時近中午,陽光已經出來,但是進入這密林,又見不到多少陽光了。真的是密林,路旁的樹很顯然不是行道樹,是在原始森林中伐木開拓出道路留下的,我們甚至可以看到被砍了一半的樹在路邊逼迥的生長著。這樣的道路只能沿著溪流開拓,右手邊下方的山谷里,影影綽綽可以看到有溪流、石頭,忽然想起看過的一部美國電影,里面似乎就有這樣的場景,在密林的山谷溪流邊,男主遇到大熊,奮力抵御勉力求生的情節,大概就是發生在這樣的森林公園里吧。繼續往前,人類的活動逐漸多起來,路邊山谷里,還有幾家汽車旅館,有最傳統的兩層樓式的,也有一個小木屋一個木屋分隔式的,通常會有四五家汽車旅館連成片散落在一個區域,成為一個聚集點,我瞥到停在這里的汽車里有各種裝備,空地上的游客有一隊人正在相互檢查設備,大約是來國家公園搞徒步穿越活動的。繼續往里,又遇到一片聚集區,看標示應該是屬于學生夏令營的活動區域,大約是開學季,幾乎沒有什么人,這里的樹沒那么粗壯,可以看得見河谷對面的坡地上扎著許多三角形的帳篷,難道夏令營的孩子們是住在這些帳篷里嗎?這條件不可能好啊,終年不見陽光的密林里,潮氣還是很重的,這樣的地方一定會有野獸,安全如何保障?真是充滿了好奇阿,有機會可以來這里住住,看看是個什么狀況。
來之前已經聽傳言說1號公路有一段在修路需要繞行,我心想如果在這森林公園里繞行倒也是個不錯的行程。然而殘酷的現實摧毀了我的夢想,很快走到道路的盡頭,一個接一個的標示提醒我們前方道路封閉請掉頭繞行,掉頭自然是不甘心的,如何繞行呢?開著車找個地方問問吧,跟著前方車輛往前走,來到一處門禁地,有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在此把守,我們剛開口問路,對方就輕車熟路的拿出一張紙遞過來,原來是一張繞行地圖,仔細一看,天哪,這哪里是繞行,分明就是打道回府呀,我們得原路返回到蒙特雷轉101公路才能繼續前行,暈!!!好吧,事已至此,趕緊返程。于是1號公路由南向北我們再來一遍,大海依舊震動人心,不虛此行。
奧比斯波。奧比斯波并不是個普遍意義上的旅游點,我們去這里,是因為cal poly,據說他有極好的建筑本科專業,可同時也有人稱之為“技校”,我們想去看看,一探究竟。這是一座被群山環繞的小城,靠近這里,道路就開始宛轉起伏,原來的丘陵漸漸拔高變成山脈,山上的植被蔥郁,比一路所見光禿禿的丘陵有生機的多。,敏同學一下子想起cal poly官網主頁上那幅蕩秋千的女孩宣傳畫,儼然就是眼前的場景。
美麗安靜的小城,只有縱橫兩條主街,跟我童年記憶中孝感的老街一樣,不超過兩層的小樓,陰暗陳舊的店面,噢,最亮眼的店就是蘋果店!路上有落葉,沒垃圾,大約也不是經常清掃,好閑適好家常的味道!說不上來那里好那里不好,雖然老舊,卻并不破敗,富足的根底、自如的氣質如此顯而易見,她就這樣偏居一隅,自然天成也好固守成規也好,這就是一座普通小城的現實面貌。我們停好車,在主街上溜達,有一個類似商業中心的地方,中間有個極小型的空間,我們在這里坐下休息片刻,這里有一家書店,咖啡館,披薩店,漢堡店,還有幾間服裝店,街對面是一家郵局,敏同學張羅著給好友寄明信片,郵局沒有郵票賣,得到書店去買,于是我們逛了逛這家還算大型的書店,有兩層樓呢,排列得更像圖書館的格局,美國的書版面比較小,拿在手上很輕,比較適合就手閱讀,二樓多是青少年書籍,圖畫書非常多,印刷精美也很輕,不知道是用的什么紙張。整個書店只有一樓收銀和二樓兩個服務人員,還有幾個小孩和老人,全然不似國內書店里人滿為患。
cal poly在小城最北部,沿著主路一直往前開就到了,校園似乎就是這座小城的盡頭,再沒有往前的道路了。我們順著大路一路向前,很明確的一片校園建筑,來往的都是18、9歲到20歲左右的年輕人,感覺90%以上都是白人,幾乎沒見到黑人,亞裔星星可見。一直走到無路可走,兩邊都是停車場,路的盡頭就是山了,聽從車場工作人員的引導,我們又繞著一片建筑開了半天,依然找不到停車位,最后只好放棄停留的打算,離開了這里。雖然如此,開著車在cal poly里兜了兩圈也基本有個初步印象了,校園不大,建筑物非常緊湊,據說這里是由一所高中升級改造成大學的,看來不假,我們兜過的地方基本已經包括了整個教學區,周邊有些個獨立的區域是一排排小樓,應該是學生宿舍,還有些沿著山邊正在修建的新的場館,看標示應該是體育場館。的確是高中的基本格局,整個校區都比較小。如此看來沒來這里也不覺得遺憾了。
美國的農業。本來是準備悶頭趕路的,沒想到參觀了一路美國的現代化農業。從奧比斯波到圣巴巴拉的一路是寬闊平坦的河谷地帶,遠處有山,看地形有點在青海的感覺,當然這里的氣候條件要優越得多,河谷多沃土,美國現代化農業在這里向我們展現了他的壯觀和高效。這一帶的土地主要種植蔬菜,有我們熟悉的生菜、卷心菜,還有一些不認識但是前幾日在超市里見過的蔬菜,種植面積超大,一望無涯,很多時候車開出去好久,路兩邊的田地里還是同樣一壟壟的種植內容。所有的土地都是大片大片的幾乎看不到邊,大型農業機械在田間壟地或者收割,幾乎看不到什么人在田間勞作,到是隔一段距離可以在田間看到有一塊地方單獨隔離出來放置和維修大型農業機械。有幾塊地正好在灌溉,無數個噴水口同時旋轉著向上噴水,形成一片霧狀的水網,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蔚為壯觀。一路也曾看到幾處相對小塊的土地,不知道種的是什么,這里倒是有不少的人下地干活,車速太快看不太清,但是還是能看得出來,他們在采摘著什么,最多一次我們看到有十多個人同時在地里干活,真是十分罕見的場景。集約化、機械化的種植結果很明顯,產量大,出品標準化,所有的農產品都是在地頭就已經清理裝箱,路邊有不少的貨棧,上面有各家不同超市的標示,從地頭到超市貨架,直收直運直賣,確保新鮮、安全。除了這片河谷的農田,我們在丘陵地帶還看到綿延幾座丘陵的葡萄種植園,一樣是大型、規整,標準統一的特點,這樣的葡萄園釀出的葡萄酒品質應該也能統一吧。
美國的土地界限感非常強,所有的種植地都有鐵絲網作分界線,我們路過一片農田時,眼看著觸手可及似的田間蔬菜,前面叉路上還有一些農業機械和一群工人,我還想可否停車路邊下車看看、問問,可是馬上又看到那些鐵絲網,公共道路與農田之間界限分明,隱隱有不可擅入的警告意味,于是馬上打消這一念頭。之后的所見更進一步印證這一觀感,所見的農田、馬場、種植園,都有或高或矮的鐵絲網圍住作為分界,細想一下,所有這種分界的背后是有槍支作為保障的呢,不由你不敢侵犯。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在這里有了最直觀的顯現。
美麗的圣巴巴拉。用什么形容圣巴巴拉?詞匯貧乏的我吭哧半天只能說“美麗”,臨近圣巴巴拉,氣候顯然變得更加溫暖潮濕,山上的植被增多,路邊的草叢不再枯黃而變成綠色,我們也駛回了1號公路,沿著海岸開車,又見大海。如果說蒙特雷見到的海是風韻婉轉還帶了幾分凌厲的少婦,圣巴巴拉的海就是明媚天真,笑容燦爛的陽光少女。在這少女之地,我們忽然看到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牌子,原來她在這里!難怪當初選校的時候看到這所學校,有人說讀書如同度假,風景太美無心讀書,果然如此!海邊還有鐵軌,圣巴巴拉分校的同學們進城據說是要搭乘火車,原來是在這里,這樣的小火車天天搭也情愿好吧!沿著海岸線的火車簡直不要太美!老爸說這么看來這兒的海不光今天安靜,平時也一定同樣安靜,至少這里災害性天氣很少,有道理!不然怎么會把小火車修在這么靠海的地方,自然條件真是得天獨厚阿。
趁著陽光,我們一口氣將車開到圣巴巴拉海灘,從停車場往棧橋走去,我們走過的這一片海灘是一片灘涂,用鐵絲網圍了起來,估計是為了安全起見禁止游人進入,棧橋的另一邊則是一片細沙海灘。停車場一側有一大片空地,許多孩子、年輕人在那里玩滑板,走進一看,原來這里修了一篇高高低低的滑板坡路,孩子們在這里練習、表演滑板,其中真有不少技藝高超的選手,也有摔得七暈八素讓人不忍看的菜鳥,但是所有人都專心致志,肆意大膽的前劃、沖刺,滿場洋溢著濃濃的青春的荷爾蒙氣息,真好,這就是生命力的味道。
走上延伸至海的長長棧道,景色開闊起來,身后是建在這片海邊山谷中的小城圣巴巴拉,漂亮的小樓一直修到我們眼力所及的山半腰,整個城市像一片貝殼包含著這片得天獨厚美麗的海灣。轉向大海,星星點點的白色帆船在海面飄蕩,這里的海水里沒有水草,水似乎很深,近海的顏色也很深,依靠著棧橋的欄桿看著那海,似乎會被它吸引進去,海水里似乎有魚,在棧橋下游動,看得見它深色的脊背,不知到底是什么魚類。棧橋上人并不多,靠近棧橋圍欄的地方擺著一個粗大的原木當作游人休息的椅子,原木上布滿星星點點的斑漬,看起來像是海鳥的糞便,但是沒有臭味,游人們似乎也都并不介意,依然或依靠或坐在上面,我特意摸了一下,的確沒有異樣,應該還是有清洗的,只是滲入木質的漬跡難以清除罷了。看海、看城都是美景,都似畫兒一般。棧橋一側是沙灘,不知道為什么并沒有什么人在沙灘上玩耍,只是有一些很精致的沙雕作品零星擺放,守著沙雕的人前擺著大幅的宣傳紙,似乎是開設沙雕培訓?競賽?課程的。據說圣巴巴拉有許多品質優良的沙灘,可是私人化程度很高,因為這里是富人的天堂,我們所見的這片沙灘景色十分美,可以攬擴整個城市景觀,但是渲顯然沙灘質量并不很好,有一次見識私人化的威力。漫步棧橋,前方傳來一陣火車的汽笛聲,原來是海邊的小火車從這里經過,三節還是四節的小火車咣叱咣叱的駛過,是朝圣巴巴拉分校的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