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羨慕有急才的人。他們做起事情來,風風火火,順理成章,得心應手,毫不費力。就拿寫作拿說吧!我就像個孕婦,從受到觸動到一篇文章呈現在讀者面前,我獨自受過了許多煎熬和陣痛。就拿觀老電影《阿Q正傳》來說,我感覺特別沉重。第一天在本子上涂抹。第二天推翻第一天的文字,又寫了一篇,還是不滿意。第三天,我仍然感覺沉重,所以我還是交了白卷。第四天,我感覺開闊了一些,打開電腦用一個上午定了稿。當我點擊群發,多日來糾結終于得到了釋脫。
正如誰說的:“作家的成功,只能維持一天”。可,作家的失敗,可能好幾天或好幾年呢!
我知道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大家不愛讀我寫的這么些嚴肅的東西。讀者們一波一波的棄我而去。百來號人,打開閱讀的10個手指頭數的過來。面臨我歷經陣痛和煎熬專心生產,卻供大過求(可以說瀕臨泄銷)的慘況。多少次,我心灰意冷,想要放棄。但我知道,一旦像我這樣的人都放棄了,都妥協了,都屈服了,整個民族就會進一步陷入更深的漩渦。
我不是大家想像的那種天真的想改變世界的人。我沒辦法做所有的事,但我拼盡全力做一些事。用電影《墊底辣妹》中的臺詞來說,我想做一個為別人(更多人)的未來,拼命努力的人。我希望因為我的努力,周邊的人更美好一點(人情味,體現在彼此不認識的人之間——柏楊),我愛著的這個國家能有一點點不一樣。
5千年來,我們的很多劣根性仍然根深蒂固。從小大人們就孜孜不倦的囑咐、告誡、勒令孩子們“聽話”。養成他們對權威服從、忠心或表演順從的習慣。自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被推崇以來。權,就是法。違背了道家的人性的自由和解放。更與墨家的“平等”與“兼愛”背道而弛。
儒家強調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直接導致了人民放棄了爭取自己應得權利和保障的自由。在其位的,自己監督自己。以法治國,只治無錢無勢的平民,不治他們自己。
西方的孩子,從小被鼓勵,挑戰權威,質疑權威。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勇于冒險和探索,不趨利避害。而咱的孩子,從小就被馴化成“聽話,服從 ”的人。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將“金榜提名”,當成榮華富貴的代名詞。多少父母沾沾自喜、洋洋自得,母(父)憑子(女)貴,高中時來一次首站告捷,呼朋喚友慶祝一番。我很少聽到中國有哪個父母,讓子女去考公務員,是為了服務,為人民做事的。也鮮有聽著,父母告誡孩子們,更高的職位,就要貢獻給他人更多,對他人的服務心和責任心應該比過去更大。
國人愛將有錢和有權,當臉面。誰家蓋了新房、買了新車,就將他們當榜樣。根本不思考和追究這錢來路是否正當。咱不愛崇拜人品,愛崇拜名利。
我覺得正是這種為了自己、為了自家的教育方式,滋生了錢理群老先生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進而直接縱容了貪官腐敗。
今天大量的青年,一出校門,直接投身于謀生。泰然生活在“安全區”。根本沒有時間和能力,去思考自己所受的教育的眾多弊病,他們已經成了別人的父母或老師。導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大量的耗損。
我很討厭“中國國情,沒辦法”,將自己身為公民的義務推脫的一干二凈的態度。
在所有人都在房地產領域大把大把撈錢時。徐莉玲(臺灣)女士,卻將市中心的整棟樓,用了挖掘、培養、推動臺灣本土的文創產業。她說服了很多商人和企業家,出資出力。將走訪很多偏遠的地區,很多不為人知的藝術家、創作者,推向國際舞臺。(自己家的人才,生存不下去,就會跑到國外去。為別的國家做貢獻。)她一邊扶持這些本土人才,一邊將這些美學和創作知識和思維,普及給學校的孩子們,作為啟蒙和熏陶(經常用大客車,將創作者拉到學校去。或和學校交涉,將孩子們接來看展覽)。
臺灣的文化和創意發展的如此快,是因為臺灣有很多人。身體力行的營建這種文創的生態。每個環節的人,都盡心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哪怕像張小燕、王偉忠、賴聲川、蔣勛、林懷民這種日理萬機的大師,他們都會被徐莉玲請去,給年輕人、孩子們授課。
徐莉玲說過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我愿意躺下來,給年輕人做橋。我希望他們通過我,走得更遠,看的更遠。”
同樣是中國人,怎么就天壤之別呢?
我不是野心家,試圖改變世界。我追求的不是某個人100%的奉獻(這個人受了打擊“死”了,奉獻就消失了),而是希望啟發每個人都能從1%開始奉獻。
我不是一個樂觀的人。我常常有一種無力感。
我也會經常覺得自己在做著徒勞的事。我一次又一次的嘲笑自己,懷疑自己,又一次又一次的讓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做多一點。
幸虧
有你
你
是風
我不曾見過你
但我知道
當我步履維艱
你在我身后
補給我予信心
繼續愛
繼續前行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