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姥姥家回來后,閨女又有了新變化。
回老家之前,每天出去玩,一到飯點的時候,閨女都會高高興興的和我一起去買菜,然后再牽著手回家。而現在,每次都在外面玩的叫不回家,完全無視我的存在。
我們不在的這兩個月里,原來常常一起玩的小朋友,有好幾個都去了幼兒園。沒去的幾個,相互間也結成了小團體,非常的排外。于是,閨女突然間就成了孤家寡人。
每天吃完飯下去玩,閨女都是先走走看看,尋覓喜歡的玩伴。
我發現,“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在小朋友的世界里同樣適用。差不多從兩歲八個月起,閨女開始進入社交敏感期,對年齡相仿的小朋友表現出極大地興趣和熱情。但她又不是和每個小朋友都玩,我暗自留意了一下,閨女選擇的玩伴,基本上都是瘦瘦的,看起來很溫和,沒有攻擊性,比較容易相處的小朋友。
那些人高馬大,或者看起來有點兇悍的,無論男女,她都會一概略過。她一歲多點的時候,被幾個厲害的小男孩拍過,推搡過,不知道是不是有陰影?而且,她很討厭肢體上的碰撞,牽手擁抱倒是可以。
前天下午在公園里玩,閨女一眼看到一個長得干干凈凈,細胳膊細腿的小妹妹琪琪,比閨女小一個多月,倆人很快就玩在了一起。
她倆在健身器材那,跑老跑去,蕩秋千,爬單杠,或者到旁邊玩象棋,還不停地爬到石桌上又跳下來,嘻嘻哈哈特開心。
眼瞅著天快要黑了,我就喊閨女回家:“天黑了,我們回家吃飯吧?和妹妹阿姨說拜拜,明天再來玩。”
“不要回家,我還要玩一會兒。”
“可是天要黑了,你看公園里的小朋友都回家吃飯了,媽媽肚子也餓了呢。”
閨女眨眨眼,四處張望了一下,指著小妹妹說:“妹妹還沒回家呢!”
琪琪媽媽也同樣遭到了女兒的拒絕:“不要回家。”
“那再玩十分鐘吧,十分鐘后我們就必須得回去吃飯了,好不好?”我再次和閨女說。
“好,再玩十分鐘。”閨女歡快的一口答應。“玩十分鐘就和媽媽回家了。”
但是十分鐘后,她還是舍不得走,“媽媽,再玩一百分鐘好不好?”
額。。。。。。
琪琪也開始耍賴,也要求再玩一百分鐘。我和琪琪媽無奈的相視一笑,琪琪媽急著回家給大兒子做飯,堅決要走。
這時候,公園已經完全黑下來,燈也亮起來了。
我們這倆媽好說歹說,最后約定第二天上午還來這里一起玩,才算勉強把兩個小丫頭各自帶回家。其實,只要她們倆有一個先走,另一個也會跟著走的,但她倆就是相互模仿著誰都不松口。
昨天晚飯后去公園里遛彎,看大媽們跳廣場舞。閨女不小心被一個大媽碰倒在地,兩個膝蓋都蹭破了皮,有些紅腫,疼的她哇哇叫。
想著時間也不早了,帶她回家抹點藥,洗洗就安排她睡覺,閨女卻就是不肯走。但她又說腿疼,蹲在那起來,想去哪就一點一點蹭過去。
后來看到幾個大點的小朋友在足球場那玩沙子,她就想過去玩。不想讓我抱,就讓我牽著她的手慢慢的挪過去。
這一玩又是半天,人群已經開始慢慢散去,旁邊的廣場舞也結束了。玩沙子的幾個小朋友也陸續被家長叫走,就剩一個男孩子還沒走。
“多多走吧,該回家洗澡睡覺了。”
“不要走,哥哥還沒回家呢!”閨女又是一口拒絕。
“回家看看爸爸回來了沒有,爸爸還沒吃飯呢。”
“不要,爸爸還沒回來呢,我還要玩。”
多說無益,我就蹲下來和小男孩掛拉呱啦聊了一會兒,問他平時幾點睡啊,幾點起床,在哪上學啊之類的話,很快,他媽媽就來喊他走了。
這下,就剩閨女和我兩個人了。
她瞅瞅周圍,“大家都回家洗澡了”,又看看廣場舞那,“跳完了,奶奶也都回家洗澡了”,然后終于對我說了一句:“媽媽,我們也回家洗澡睡覺好不好?”
好啊,好啊,我心里一陣狂喜,老娘正等著你這句話呢!等她洗完澡睡下,剩下的時間就都是我的啦。
其實這個“出去玩就不想回家”的問題,相信2-4歲的娃爸娃媽們都經常會遇到,你們是怎么處理的呢?
我親眼見過的大概有這么幾種,要么隨著孩子玩,玩累了自然就回去;要么大棒政策,訓斥一頓后強行拖走,隨他哭鬧;要么胡蘿卜政策,用買玩具或吃的利誘;還有威脅嚇唬娃的,“你再不回去,媽媽就不要你了”或者“媽媽自己走了,你自己在這玩吧”。當然,也有父母會耐心引導,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回家講故事來引導孩子,或者和孩子約定時間時間:“再玩十分鐘就要走了”。
對于前面幾種,我們小時候大約都是經歷過的,直到現在,我也常在老家看到這些招式。而很自然的,我們都不希望這樣對待我們的孩子。太過放任,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固執,不太會顧及他人的感受。而大棒的方式,則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嚇唬孩子則會讓他缺乏安全感,長期以往也會失去對大人的信任。
將心比心,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在玩的投入的時候,被人打擾或者被叫開也會很難接受吧。
本質上來說,孩子愿意在外面和小朋友玩,這是一件好事,說明娃愿意和人交流,也是鍛煉她社交能力的好機會。從西爾斯的說法,是孩子想嘗試離開父母,獨立成長的一種表現,這只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然階段。
我倒是從來沒訓斥過閨女,每次都是和她商量著來,但是用過物質誘惑,特別是急著回家辦事兒的時候,比如“你要吃棒棒糖嗎,我們去買好不好,買完回家吃”,就圖個省事。寫到這里反省一會兒,告訴我,這招應該很多人都有用過的吧!
不過最常用的,還是下面這兩種方法。
一種就是就是和娃約定時間,提前和娃打招呼,讓她心里有個準備。“媽媽要回家做飯了,我們再玩五分鐘就走了啊”,還會用小指拉拉勾,表示我倆都同意并要遵守這個約定。
在兩歲八個月以前,這招非常管用,每次時間一到,娃都會主動停下來和我走,而且顯得非常的愉快。但現在就沒那么管用了,特別是她在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經常會耍賴,“再玩五分鐘好不好”,沒完沒了。
還有一種就是看周邊的小朋友,拿他們做榜樣。這點也是我從閨女身上發現的,因為我讓她走的時候,她經常會說:“你看那個小朋友都沒走,這個小朋友也沒走。”
我就干脆活學活用,要她走的時候也會和她說:“你看這個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走了,和媽媽手拉著手呢,真懂事。我們也回家吃飽飯,睡一覺再出來玩吧。”這時候,她就會認真地看看那些小朋友的,“多多也要和媽媽手拉手回家”,哈哈哈。
當然,如果她正和幾個小朋友玩的嗨,用這個方法就會失靈。這個時候,必須有一個孩子先走,其他的孩子才會跟著回家,因而必須得找到一個突破口才會管用。而固執如我閨女,一定要等到最后一個小朋友離開,她才會乖乖跟我走。
而每次回去時,我都要先夸獎一下她,說她好懂事。然后再說一遍:媽媽叫你回去的時候,就要回家吃飯,不能不回家,吃完飯還能出來玩呢。然后她也總是連連點頭,但一出去玩就全忘在腦后了。用我媽的話說,活脫一個“聰明糊涂蟲”,啥都知道,就是犯糊涂。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也用過,但現在也不是特別奏效。
很多育兒專家說,這個時候要尊重和理解孩子,要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來尋求解決辦法。道理很簡單,做起來還蠻難的。
特別是當孩子自我意識強烈的時候,難免會和大人發生沖突。像我這種全職帶娃有時候都會被娃整的怒火中燒,只能一遍一遍的告訴自己冷靜一下,再冷靜一下。那些職場父母的時間會更緊湊和多樣化,就更沒有充足的時間來耐心的引導孩子了。
再大點的孩子就可以很好的進行溝通了,但是兩三歲的孩子怎么辦呢?我不喜歡用妥協這個詞,這意味著父母和孩子有一方或者雙方必須做出讓步和犧牲,但是親子關系畢竟不是戰爭,非勝即敗,或許“雙贏”才是我們更想要的結果。
孩子的要求可以得到滿足,大人也并因此而失去什么,因為大人也是有需求的。
那么,問題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怎么處理的呢?有什么好方法推薦嗎?歡迎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