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聲而起,洗漱自己,整理被子,下樓排隊,去五觀堂用齋,按序坐下,翻開飯碗,安靜等待,讀誦經(jīng)典,唱誦《供養(yǎng)偈》,合掌念阿彌陀佛,龍含珠式端飯碗用齋,義工師兄行堂,用齋完畢,洗漱碗筷,碗筷歸位,凳子回放,安靜離開五觀堂,整個這一過程就是我們每一次用早齋的儀軌。儀軌展現(xiàn)著佛門的莊嚴(yán)、僧團的威儀,因此進入五觀堂,就可以看到柱子上寫著:止語,安靜四字。儀軌給人的感覺是神圣、莊嚴(yán)、認(rèn)真、不容侵犯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因其而安住當(dāng)下,全身心的投入到儀軌中去,感受到儀軌背后得能量與精神。
一日,在全身心投入讀誦完經(jīng)典,唱誦完《供養(yǎng)偈》后,我放下卡片,按照往常的習(xí)慣準(zhǔn)備用齋。低頭,看到一個圓圓得饅頭放在我的桌前,我心里疑惑:“怎么今天吃圓饅頭,不吃方饅頭了?”我心里隱隱覺得圓饅頭里有玄機,但因心里清楚在寺廟里用齋,碗里得食物最好全部吃完,畢竟“佛門一粒米,大于須彌山。”故我雖帶著疑惑,不過還是拿起圓饅頭,張大嘴巴,咬了一小口,結(jié)果我嘗到了一種無法言表的滋味——豆沙餡饅頭帶著的甜味。那時第一感覺就是,這饅頭和方饅頭不一樣,果然有玄機,當(dāng)下就想吐出來,因為我不喜歡吃甜食。可轉(zhuǎn)念一想:不行,我不能浪費寺院的糧食,而且已被我咬過的饅頭也沒人會吃了,只能我自己吃完它。有了這個念頭后,于是我就默默地吞下第一口,感受饅頭在我嘴里咀嚼的味道,一種很甜的味道讓我整個牙齒,口腔都充滿詭異得感覺,我味同嚼蠟,但咬咬牙,硬就著口水吞了下去。可想而知,再看著剩下一大個饅頭時,我臉上沮喪又無奈得表情。我楞楞的看著饅頭,我突然感受到了饅頭也在定定的看著我,并發(fā)出了一股細微的聲音——一種如豆沙餡般甜蜜又親切細微的聲音:“別怕,我沒你想象的那么難吃,我也沒你想象得那么甜,我的形成來自大自然——小麥與紅豆,在她們成長過程中,吸收陽光的照射,雨水得灌溉,土壤的肥沃,她們各自家人,朋友,親戚得支持,最后長成小麥和紅豆果實。經(jīng)過人們得加工,我得以已圓饅頭的形式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給予你能量,幫助你飽腹,提供你營養(yǎng)。希望你能接受我對你的愛與祝福……”
哇,這是多么不可思議得聲音啊;
哇,這是多么令人動容的時刻呀;
哇,這是多么無私的奉獻呀;
哇,這是多么偉大的供養(yǎng)啊;
聽完饅頭有愛的告白后,我再次鼓起勇氣去咬第二大口,第三大口,第四大口,第五大口,重新感受每一口饅頭在我嘴里的味道,突然我感受到每一口饅頭竟然變得沒那么甜了,再次細細體會,意外的,我還感受到了陽光暖暖得味道,雨水溫和濕潤的味道,土壤深沉質(zhì)樸的味道……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當(dāng)下感悟:當(dāng)我們遇到我們不熟悉,不喜歡得東西時,別害怕,別想著放棄,別想著我要逃避,而是帶著一種好奇的心態(tài),去覺知它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存在,它有三頭六臂么?它有自己想的那么難么?它有那么自己想的那么恐怖么?是不是自己給予它一個標(biāo)簽、一種定論、一種不可更改得評價導(dǎo)致自己無法正確認(rèn)知它么?我為什么會有這種固有思維呢?我是怎么形成這種固有思維的呢?我能不能改變這種不好的感受呢?慢慢去覺知,去問自己,不斷地問,問你內(nèi)心最真實得感覺,與她對話,問問她為什么不喜歡這個東西,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答案,原來我可以做到體驗它,并帶著平和的態(tài)度去體驗它,它沒想象中那么難哎,原來是我自己想象罷了,實際現(xiàn)實很簡單……
雖然我現(xiàn)在仍然不愛吃甜食,但在經(jīng)歷與饅頭得對話后,我至少敢去嘗試其他得甜食,勇于體驗每一種甜食,不去拒絕每一個生命得過程,因為我知道甜食不可怕,每一份甜食背后都有愛與溫暖。
勇敢邁出第一步,剩下的只有左腳、右腳,左腳,右腳,一步接著一步,讓雙腿自然去走路就好了。
以下是關(guān)于吃齋的兩個概念的理解。一并總結(jié)。
行堂主要體現(xiàn)佛教5個理念: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節(jié)約,內(nèi)觀自省,綠色環(huán)保。
端飯碗的“龍含珠”動作,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喻示著眾生皆有寶珠一般的佛性。對于凈土行人,六字佛號即是阿彌陀佛賜給我們的摩尼寶珠,我們稱念佛號,即蒙佛光護佑、攝取,念念回歸極樂,聲聲回歸佛性。
晚安。夜夢吉祥,育君老師,各位義工天使,各位家人。感恩身邊的一切人給我的幫助與付出。感恩。感恩。感恩。謝謝你們,祝福你們,感恩你們。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