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人生】香知悅讀第39本書《愛的藝術》20170303~Day5學而思——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三)愛的對象(2)母愛
做了母親,再反觀自己的母親及周圍各種母親,才會真正體會母愛是什么。但在體會的過程中,母愛的真理也和其它的真理一樣,也需要深入學習,慢慢開悟。
這本書關于母愛,給出了深刻的詮釋,而彭彭則在其基礎上,給了我們更具體的指導與提醒。“在母愛中我們需要先學會看見與反觀。”今天的帶讀需要我反復咀嚼、深入思索、認真踐行:
1.母愛的職責
母愛的職責,不僅是讓孩子好好活著,還“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活著是多么好!當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么好!在這個世界活著有多么好!”這三個層級的“多么好”一是要讓孩子真正體會他(她)來到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美好,二是讓他體會其性別本身的美好,三是讓孩子體會生活本身的美好。在這里彭彭給我們詮釋的“喂養”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影響孩子:
當媽媽懷著擔憂不斷提醒孩子這個世界有多亂的時候,就是在“喂養”孩子對世界的恐懼;
當媽媽在與孩子父親不斷地爭吵、對其經常職責、埋怨的時候,就是在“喂養”孩子對男人的擔憂;
當媽媽不斷的表達自己的犧牲時候,就是在“喂養”孩子的內疚與無用感;
但當媽媽在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熱愛生活與生命的體驗來影響孩子的時候,就是在“喂養”孩子生命的營養,會讓孩子深深感受生活的驚喜。
“母親要賦予孩子對生活的愛,而不僅僅是活下來的愿望。”所以說,母親自己每天積極而正能量充足的狀態,母親對他人、對世界寬容、豁達的態度,母親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工作、事業及樂于做的事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恐懼,兩者都會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2.母愛的意義
母愛的意義,其實是自我價值的體現,而并非是為了讓兒女來報恩。非常認同彭彭在這里引用的胡適的“父母于子無恩”論觀點的積極意義,彭彭說:“我們作為父母本身不要認為對子女是有恩情的,孩子反過來是否覺得有恩情不是由我們說的,而應當是他們覺得,是父母做的影響到他們、感染到他們,而不是我們宣布到他、勒索到他。”我想,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一切辛苦付出,都是父母本身的愛、需要和責任,而非施恩于孩子,而孩子反過來的孝順也是因為愛、關心和被影響,而非報恩。為人父母必須降低和改變期待,先做好自己,這樣孩子的成長才是一種放松的積極的更有力量的狀態。
母親需要先做好自己,需要自我實現。“當母親充分容許自己做自己的時候,便不會再把孩子當成我們自戀的延伸,因為那些母親心中未完成的夢想和渴望,是由她們自己而不是她們的孩子去實現;當母親跟自己的丈夫恩愛有加時,就不會讓孩子承擔她們唯一愛的源泉這樣沉重的角色;當母親自己不斷成長不斷犯錯時,便不會恐懼孩子的成長和成長路上不可避免的磕磕絆絆。最大創傷的源泉,往往是有一個沒有自我實現的母親。
“在孩子身上,母親超越了自我,她對孩子的愛使她的生活產生新的意義。”我對此感同身受,做母親之后,我自己的生活似乎又打開了一扇新門,生活的感覺更加豐富、豐厚,到處都有無窮的意義與趣味。
3.母愛的本質
“母愛應當是一場自然的、得體的退出。”彭彭的這句話,一語道出了母愛的本質。想得體地退出,一是要在沒有退出的時候就懂得這個道理,“所有的愛就是為了別離”,二是在真正的別離之時,讓孩子自己擁有力量,而不是還由我們承載,那樣母愛就會變成一種無形的枷鎖成為孩子的負累與禁錮。
正如書中所言言:“母親真正的本質在于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無私地、全身心地照顧孩子的成長,是每一位好母親必然會做到的,但在孩子成長中,在孩子與母親漸行漸遠的過程中,忍受并真正關心這種分離,才是一位好母親需要修煉的。我們應該努力做一名能給孩子“蜂蜜”的母親,而不是只給孩子“牛奶”。“分離是一個過程。每一次的分離都在考驗分離的質量與告別的智慧,都在挑戰母親自己是否能夠控制自己,是否能認識自己,是否能夠快樂、樂觀。”
書中說,“對正在成長的孩子的愛,這種忘我無私的母愛也許是愛的最困難的形式。“只有那些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熱愛丈夫,熱愛其它孩子,熱愛陌生人和人類的婦女才能成為真正愛孩子的母親。”“檢驗這一點的試金石是看一個母親愿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以及分離后能不能繼續愛孩子。”“當孩子處于同母親分離的階段時,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覺得給比得到更幸福的婦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實的婦女才會繼續是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
是啊,正如彭彭所言,一個真正的好母親是“覺得給予比得到更快樂,是覺得自我能夠實現,是覺得自己的生活有目標、有意義。”
“如果一個母親在自我部分比較有力量,就可以接受孩子是值得尊重的生命,接受自己的建議、標準被拒絕、被否定,接受自己的人生經驗有可能錯誤或不適合,接受看到孩子的失敗、不完美而不去定義、不去夸張其有多么恐怖,接受自己的喜怒哀樂不讓孩子去承載、去負責、去精神上內疚……”
另外,也非常喜歡彭彭在今天帶讀中關于這個話題的2點延展性解讀:
之一,對親子關系的解讀:
彭彭說,與孩子的關系也要像《致橡樹》一樣,“要有勇氣做自己,也允許孩子做自己,要不斷地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也要讓孩子探索成為他自己喜歡的樣子,要讓自己能夠忍受分離的痛苦,因為要讓孩子知道深愛與自戀是有區別的。”
彭彭在她的薩提亞課程上解讀親子關系時,用的詞非常精準——
親子關系即為“互濟”與“互鑒”:
互濟——互相浸潤、互相滋養、互相幫助、互相扶攜;
互鑒——互相參照、互相呼應、互相比對、互相警醒。
它是以史為鑒、以人為鑒、以境為鑒……
之二,對生育的深思:
“生育是件很嚴肅的事情,是生命最深處的密碼來緊緊相連的事情。”“生育是最為挑戰、最為呈現一個人對生命的看法的事情。”
我們可以送給還未生育的女人一本書《生育對話錄》,作為禮物。在生育之前需要問一下自己:對于生育這件事你深思熟慮了嗎?你知道生育這件事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了嗎?它實際上是自我精神層面的一次巨大的變化與成長。
彭彭在最后說:
母愛是很偉大的,但不一定是一種美德
如果它代表肆意的關注和過度的擔心
也許它就是一種癮或一種病
永遠不要失去自我和自我的世界
而強行把生命的價值和期許都托付給孩子
母愛是一種可貴的情感,但也是一種特別的職業
需要學習、練習、體會、反思、修正,堅持和改進
也給了大家祝福:
“最后,祝大家身為人母,都能夠擺脫各種不合理的期待,在就算呈現出不美好的生活里,充滿熱情的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致力于做一些美好的事——比如讀書。”
——接住這份祝福,在母愛中好好修行,努力與孩子做到“互濟”與“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