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卡(Top Card)也有翻譯成頂牌、或底牌的,這個活動在PD家長課“了解自己”這個單元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活動。然而無論是家長課上的帶導過程,還是后來的理解和應用都有些難度。最近看到年爸的一篇講述底牌的文章,很接地氣,于是轉到了家長群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此處摘抄文章開頭和結尾的兩句話如下:
開頭:“為什么要去發現我們的底牌?我們以為我們是自由的,每天自己做決定,但其實不是。我們已經被設置了某些模式”。
結尾:我發現了我的底牌(看見,覺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開始不斷發現自己又在“打出這張底牌”,然后我可以選擇其他我們更想做的方式,逐漸有了自由。
歸納起來,“自由”的過程就是看見(覺察),接納(這是我的底牌,我的固定模式),改變(選擇其他我們更想做的方式)。
不了解底牌的朋友可以先閱讀這篇文章,我的底牌是什么-- 發現模式--年媽沙龍正面管教? 本文想要分享的是剛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一“追求自由”的過程。
剛過去的這個周日早上,在經過了一周六天的早起之后,一家人都起床很晚。按照計劃,十點鐘一家人要一起去教會。我的壓力來了(自己當時并沒有意識)。接下來的一幕:倆孩子吃飯的時候先是不緊不慢地聊天,之后演變成爭搶快要吃完的巧克力醬,老公訓斥小兒,我催促倆兒趕緊吃飯,洗漱,倆兒都極不配合。時間一分一秒地流淌,家里彌漫著硝煙。我開始不耐煩、催促、跑上跑下忙活……(這個場景,正是我帶導家長課時帶領大家進入壓力狀態的那個場景)
在衛生間的干活的時候,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我問自己:“為什么你今天這么著急?”以前周日也去教會,晚到了也沒關系的。原來是因為之前都是我帶倆兒去教會,老公不去。今天老公要去,我“壓力下的固定模式”–拒絕“批評和羞辱”來了:感情我一直在假想老公會嫌我們遲到,擔心他大聲催促、批評。
另外老公在飯桌上呵斥小寶,也被我照單全收。因為一直以來,老公總批評我“慣著”小寶,所以他一呵斥小寶,我就覺得老公是在批評我,于是我就越發想讓小寶表現好一些,盡快干完事情。小人兒可熟稔這一切,極盡“磨蹭”那一套。(孩子感覺好,才能做得好,現在爸爸訓斥,媽媽催促,他的感覺糟透了,于是……)。
自我對話進行到這里,我豁然開朗。我發現新大陸似的跑到樓下,對老公(倆兒也在)訴說我的發現(以上自我對話)。老公樂了:“我又沒催你,你急什么急?!”。我帶著小兒上樓洗漱(忘了怎么做的了,反正小兒挺配合就跟我上樓了)。小兒刷牙,我在一旁等他的時候閉上眼睛深呼吸了一下,被小兒發現了,他一手刷牙,一手過來撫摸我的后背安慰我,又沖我做了個鬼臉想逗我笑,我的心真的一下子要化了哈!
底牌模式中,很有意思的一點是,自己打死都不想要的那個“包裹”(批評和羞辱,無意義和不重要,拒絕和拋棄,痛苦和壓力),正是自己在壓力狀態下帶給別人的。比如我的底牌是老鷹,控制型,壓力狀態下不想要的是批評和羞辱。而在剛才的這個場景中,我跑上跑下忙活和催促別人的過程中,滿滿的都是對別人的批評(嫌老公訓斥小兒,之后躲一邊看手機去了,嫌大兒對弟弟的反應過度,嫌小兒不配合,不乖乖刷牙….),盡管不一定用嘴說出來,然而批評的氣場已經升起了。
這次自己覺察到了(這一點最關鍵,往往抓狂的時候就忘了,陷入習慣模式),選擇跳了出來。當然,這絕不會是我最后一次打出這張底牌,因此還得一次次地進行“看見、接納和選擇改變”這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