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只大懶蟲,媽媽叫了好久也叫不醒
三月的春日,流浪了許久的太陽終于回歸了地球。
直須看盡蘇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古樸典雅的姑蘇城,融融春光里彌漫的盡是春的氣息。
今天和以前一樣,二十四小時;今天和以前一樣,第一節課依然還是語文課。
如果非要說今天和往日有些不同的話,那就是今天班級里多了聽課的老師。
一年級的語文教學,拼音和漢字是難點也是尤為關鍵的基礎。
因此,學會用生字組詞造句成了孩子們必經的一個關卡。
對于這樣一個“闖關游戲”,他們也是樂此不疲的。
挺直的腰背,期盼的眼神,高高舉起的小手訴說著他們迫不及待答題的渴望。
“下面請看,第一個字:‘吃’”
?“‘吃’,‘好吃’;老師,你看起來很好吃!”
稚嫩童真的語氣語調,教室里一片歡樂。
我也不禁會心一笑,正要評點這個答案,轉念間卻想起了宮西達也。
想起了他的那本飽含父子深情的《你看起來很好吃》 。
這位懂得兒童心態、明白孩子思維跳躍的繪本大師。
他擅于用“慢鏡頭語言”和極具感染色彩的文字相呼應。
他將自身的幼年經歷融入繪本之中,創繪了一個接一個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漫畫。
難道孩子看過這個故事?
如果有,那么經典的閱讀真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如果沒有,這句無心之語倒令我看見了孩子無垠的內心世界,無法預料的未來可能。
而這個世界,這樣的可能,有時單憑眼睛是無法目及的。
他需要我們安靜地蹲下,他需要我們用心地聆聽。
哈佛大學教授威廉·尤里在其《談判力》書中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拖著疲憊身軀下班回家的夫婦,一開門剛好看到兩個兒子在爭搶一只橘子。
如果你是這對父母中的一員,你會怎么辦?
哥哥應該讓弟弟,因為中國文化教導我們兄友而弟恭。弟弟應該讓哥哥,因為長幼有序,融四歲,能讓梨。
還是應公平之精神,手起刀落一人一半。
可是當橘子分完后,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饑腸轆轆的哥哥吃掉了橘肉扔掉了橘皮。古靈精怪的弟弟剝下了橘皮以備烤蛋糕而扔掉了橘肉。
如果這對疲累的父母能像小林校長一樣,他們先坐下來聽聽孩子的心里話,這只橘子就能物盡其用了。
在就讀巴學園的面試中,小林校長一直微笑地聽著因淘氣而被退學的小豆豆說著話。
整整四個鐘頭的時間,小林校長沒有表現出一絲的不耐煩。
他只是微笑著問了幾句: “后來呢?” “原來是這樣啊!”
這是黑柳徹子兒時的真實經歷。
因為小林校長的聆聽,因為寧靜的巴學園。
一個曾經淘氣頑劣的小豆豆成了著名的作家,成為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代表大使。
脫口而出的童言稚語,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歷經的孩提時期。
憶想那時的自己是總想著能成為講臺上的老師。
因為老師什么都知道,因為老師眼里有光心中有愛。
如今站在講臺上的我看著孩子們清澈的眼眸,聽著他們童真的話語;我才發現只要也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長大的我們仍可以對周圍的一切詩意地理解。
這個三月尋常的春日早晨,小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兒在搖它的葉子。
教室里溜進來一縷陽光躲在一旁靜靜地聽著朗朗書聲里的童言稚語。
‘老師看起來很好吃’?其實,這句話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