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月前,我和太太嘗試給女兒脫下尿不濕,自主排泄。結果因為我們的處理不當,女兒后來拒絕在馬桶上尿尿,堅決要求穿回尿不濕。
在女兒生日的前一晚,太太和我商量同女兒做一個約定。太太對女兒說,寶寶,明天是你三歲生日,恭喜你是大寶寶了。大寶寶可以在馬桶上尿尿和拉粑粑了。我們明天起床就不穿尿不濕了,你想尿尿的時候可以自己脫下褲子坐上小馬桶或者叫媽媽幫你,好嗎。女兒開心地答應了。因為她太期盼三歲的生日了,她也盼望著自己快快長大。
第二天,起床后太太就按約定給女兒穿上小內褲和褲子,頭天晚上的尿不濕尿得重重的。太太問女兒,現在想不想尿尿。女兒說不想。
早餐后玩耍,中午太太做的蛋糕也很美味,女兒興高采烈地吃蛋糕。可是她一直都說不想尿尿。午覺后,我和太太覺得這么長時間不尿,會對身體不好。于是太太帶著女兒去衛生間,女兒說要自己尿,讓媽媽出來。我和太太在外面,豎起耳朵聽里面的動靜,中途太太進去詢問是否需要幫忙被女兒拒絕了。大約幾分鐘后,女兒大聲喊,媽媽我尿了。太太急忙跑進去,看見地上有幾滴尿液,贊揚女兒說,寶寶長大了,已經學會自己尿尿了哦。然后鼓勵女兒再尿一會兒,全部都尿出來。
其實我們心里是擔心的,也不知道女兒是使勁擠出來幾滴尿液還是自然排泄出來的。又過了幾分鐘,女兒又喊起來,說媽媽我全部拉出來了。
太太再次進去確認。天啦,女兒竟然拉了兩坨便便在馬桶里。我們開心得不得了。第一次讓她嘗試自主排泄,竟然就順利地拉出了便便。
晚上睡覺前,女兒要求坐自己的小馬桶,一會兒就全部尿出來了。晚上整夜睡得很好,而且沒有尿床。
第三天,女兒尿濕了兩次褲子,每次太太都平靜地幫她換下褲子,一句話也沒說。女兒也覺得很自然,開開心心的。不像兩個月前,一尿濕褲子,女兒就緊張而有挫敗感。
再之后,女兒就堅持自己尿尿了,她會先告訴我或者太太,說想要尿尿,然后自己脫下褲子,坐在小馬桶上。
我們喜出望外,而真正的感受是,我們對孩子總是有太多焦慮和著急。總擔心同齡人已經掌握的技能自己的孩子還沒掌握就是落后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不同。
我們總結出來,孩子的成長有她自身的規律性,就像自主排泄這件事,不用特別著急或提前去訓練,到了一定階段孩子自然就會了。
另外,孩子還未掌握好時,偶爾做的不好,我們要鼓勵而不是指責嘮叨不停教育,這會讓孩子心里難過而更加拒絕合作。
第三,儀式感是很好的工具。對待一些特別事件,我們可以用儀式感增強孩子的信心。比如上幼兒園前專門準備好書包紙筆水杯等,并給孩子一個特別的場景和溝通。
我想父母應該做的,是等待、鼓勵和信任。相信你自己孕育的那朵花,總會盛開。時間早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相信,她一定會綻放,以她自己的節奏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