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寫文章下筆前,只會去想我要寫什么,我該怎么寫。
現在下筆前,不自覺地總會去想我要怎么寫這篇文章,大家才會去看?大家都喜歡什么類型的文章?這文章題目有沒有吸引力?這文章觀點夠不夠新穎?這文章故事夠不夠特別?而思考完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已經無從下筆了。
這時候,我就會拿出手機,靜靜地品味一下別人熬的爆款雞湯文,頓時感慨萬千。
這些文章標題新穎,觀點獨特,故事精彩,結構合理,情感真摯。再看看自己的文章,寫的什么鬼?這一比,不免黯然神傷。然后就開始做白日夢了,什么時候我也能熬幾鍋爆款雞湯?再爆紅一把,就能走上碼字生涯的巔峰。
玩笑歸玩笑,既然大家喜歡,那就去寫。所以,我有嘗試寫雞湯文。或許是因為閱歷不夠豐富,或許是因為體驗不夠深刻,亦或許是因為思維不夠獨特,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技巧不夠嫻熟,我只做出了一鍋可能忘記放鹽巴的雜湯。這下,悲傷再度來襲。
我出身農村,家庭條件不好,父母辛苦了半輩子,還沒能有個穩定的住所。面對扎心的房價,我確實有想過,期盼文字能改善生活,甚至能改變命運。但這概率有點低。
當然,還是有很多人成功了。那些著名大師們,就不贅述了。就說簡書,每次看完那些大神們分享自己寫作的收獲,心中都滿是羨慕。恨不得趕緊跟他們學,他們怎么做,我也要怎么做。
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成功是不可復制的。就算我在其中選擇一個人,完全走他的路,一步一步學過來,我也不一定能成為下一個他。畢竟創作是未知的,在文章沒有結束之前,可能都不確定結局是什么?又怎么會知道寫完之后,有多少人會喜歡它呢?同時生活也是未知的,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
所以,何須去羨慕他人?就像在生活中,偶爾會羨慕別人的璀璨人生,但還是得適應自己的平凡日子。創作也是一樣,也會羨慕別人的山珍海味,但還是得接受自己的清湯白粥。
寫作最終是為了讓讀你書的人生活更豐富,也讓你自己的生活更豐富。是為了站起來,好起來,走出來。快樂起來,好嗎?
我很認同斯蒂芬.金的這句話。其實最開始寫作,就真的只是純粹地喜歡。為了寫作而寫作,就是我一直以來想實現的夢想。內向的我,一直希望借助文字去表達或傳遞某些東西。如果讀者能夠因為我的文字有一絲絲的感動或者其他的想法,我就心滿意足了。
搞清楚寫作是為了什么,接下來就是想清楚寫什么?
小說,散文,隨筆,評論文,雞湯文......我只有一個大概的方向——小說。我喜歡寫小說,大概是因為在小說中可以操縱生活中無法左右的命運。古代、近代、現代、未來;青春、中年、老年;言情、談志、詠物;家庭、職場、戰場;喜劇、悲劇、悲喜交加......我希望創作不同的故事,酸甜苦辣咸淡。熬不出爆款雞湯,那就蒸出百味人生。
寫作是一場孤獨的修行,這期間,最難熬的不是清貧與寂寞,而是時而閃現的負面情緒。并不是我今天想清楚了,以后就不會再陷入同樣的怪圈中。羨慕旁人,質疑自己,懷疑人生......這些會反反復復地出現,直到習以為常,坦然面對。
道理好懂,實踐略難。最后以斯蒂芬.金的一句話結尾,與君共勉!
我那時候寫下的東西,有些很平淡,只是試驗性的,但是我至少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