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語文課本為正小朋友三觀有多努力嗎 | 那些年我們背過的文言文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深淺耳。

——《幽夢影》張潮

近日看木心《文學回憶錄》。講到中國古代文學,先生如數家珍,字字珠璣。偶然瞥見了上面那段《幽夢影》,以賞月作比,把閱歷深淺與讀書所得相較,深得我心。

我們這一代中的大多數人都曾有這樣的能力:熟讀各類名著,唐詩宋詞皆能成誦,大段文言文信手拈來。真叫是——徒手編引用,懷中造詩書

我還能清楚地記得,有一位小伙伴寫“艾弗森斯基曾經說過”(注:艾弗森為美國著名NBA籃球運動員),還被老師當做范文朗讀,引得臺下一陣爆笑的事兒……

只是隨著高考過去,時間愈久,學過的東西就忘卻得越多。難怪我們常常自嘲:高考前后是個人綜合知識的人生巔峰——想當年,俺胡漢三做好幾套模擬卷大氣都不喘一口呢。

在這個早已脫離校園生活,卻還不習慣成年世俗的年齡,本狗莫名其妙就想起了初高中那些背得痛不欲生的文言文們——離了那時的心境,現在再讀,是否有別樣體悟呢?

此時望月,即使不在庭中,也應踏出門戶了吧。

初中篇


那時的自己簡直就是個中二少年,天天看些矯情文章(郭小四呀安妮寶貝呀),寫的大多也都是無病呻吟——

當大便吧嗒吧嗒從我體內落入水中的時候,我都會感到很憂傷很憂傷,好像自己正一點一點被掏空。一切都將像大便一樣被沖走,一如當時的我們終究敵不過時間的洪流,我們都將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流離失所。

——威廉狗《矯情時代》


如今再看看當時初中人教版教材的文言文,真是深切地覺得,編教材的前輩們也是在這種環境下為了我們的三觀健康煞費苦心。

本狗總結了一下,覺得初中涉及到的文言文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天真爛漫,清澈純粹的生活情趣與幻想;另一種是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三觀正道和雞湯。

若說前者: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沈復《童趣》

當說起初中文言文最有趣的一篇文章,本狗的許多小伙伴現在想起的第一篇文章也還是它—— “哦哦哦就是那篇關在屋里吹煙打蚊子的那篇”。如今再次看到,還是會為其詭怪奇譎的想象折服。

此篇文章出自《浮生六記》,其中另外富有盛名的一篇便是描寫與其妻蕓的《閨房記樂》。

芝麻小事,如雞啄米,卻愛意橫生——蕓娘為沈復藏粥,被其兄撞破,自然免不了一頓嘲弄,以后吃粥都囧得不行。沈復說遺憾蕓娘是女的,不能和她一起游歷四方。蕓娘就說,這輩子不可以那就下輩子嘍。沈復說那下輩子你當男人,我當女人跟你。蕓娘說下輩子還記得這一輩子的事情那就更好了,沈復就打趣:這輩子我們聊小時候的事情都說不完,假如都記得,那下輩子咱們洞房花燭夜豈不是要聊通宵?

古來精彩的秀恩愛,沈復這篇絕對算得上其中佼佼,若有閑心,十分值得一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也許你已不記得《醉翁亭記》,但這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應該一輩子也忘不了。總是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這篇文章因其多用連詞“也”與“而”,讀來如溪水環轉而下,流暢悠然,一如歐陽修在文中的豪放灑脫,直讓人大呼過癮。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張岱《湖心亭看雪》

這兩篇文章給本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這些人的生活真太特么瀟灑了,瀟灑到令人嫉妒。

比如你晚上睡不著,看到月光照進來真特么亮,想去找朋友,竟然說走就走,更竟然發現朋友也還沒睡,還能極其有默契地暢敘到夜深。到如今,就像是你晚上睡不著,打開手機給基友/閨蜜發一條信息,發現他/她也沒睡。

有這樣的默契,真是人間一大幸事。再次看到這篇,不知道你是否也能會突然想起,那些陪你夜聊的舊友?

又比如西湖大雪三日,天與云與山與水都白了,拿一個小爐,披一件大衣,去湖心亭里烤火看雪,想想這個場景,這種天地間唯我一人的孤獨感,真是酷到沒朋友。老爸愛釣魚,老想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要的也是這種天地間酷到沒朋友的孤獨感吧。

還有好些汪洋恣肆的想象,如《桃花源記》(一個打魚的,這么有福氣,一個打魚的,這么有福氣……),也就不一一再提。


若說后者: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仲淹《岳陽樓記》

若說最大氣磅礴的理想,范仲淹在這篇《岳陽樓記》里寫的,絕對是讓本狗印象最深的一個。這三觀,簡直正得一塌糊涂。

不知道有為國家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小伙伴,還記得這一段么?世事維艱,對于那些身居高位者,這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否也曾對你們有所觸動呢?

雖然做不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確是自己一直的座右銘,也想與諸君共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道之行也》

那時的自己還不覺得這篇文章有多屌,后來想想,古人幾千年前就在談的共產主義,到現在我們還是沒能實現。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孟子《魚我所欲也》


前段時間本狗的偶像,以“底層殘酷物語”刷爆朋友圈的學長X博士被封號一個月,出來發的第一篇文章就引用了“賢者能勿喪耳”作為標題。

那些令你極其渴望的事物,在經歷過一兩次挫敗之后就放棄了嗎?那些極其令你討厭的事情,面對社會的強權與生活的壓力,你屈服了嗎?

不只是賢能的人有這樣的心性,人人都有,只是賢能的人能不讓它喪失罷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要說熬雞湯的行家,孟子絕對算一個,“天降大任于斯人”這碗雞湯,再苦再累我也喝了。

“人常常會犯錯,但這樣才能改正;心神困頓,思慮堵塞,然后才能奮發;表現在臉色,顯露在聲音中,才能被人理解。”永不放棄,接受苦難的磨練,才能于人生的急流里不斷向前。

相比之下,諸如《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顯得毫不費力》,《你受過的傷痕,都是你的勛章》之類的文章,是不是覺得逼格低了一點?


高中篇



相比于初中,高中的文言文就更多了一些哲理辯證的東西,不再是那種灑脫爛漫的生活,也不是直接的三觀輸出。更多的時候是夾敘夾議,在敘事抒情中多了觀點的表達與議論,描述社會現象,提供方法論,還有的時候表達的是更復雜更豐富的感情。

某種程度上少了很多浪漫與理想的東西,可以說也隨著我們長大而長大了吧。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蘇軾《前赤壁賦》

蘇子的這篇《前赤壁賦》,說得現代一些,就是“辯證的唯物主義價值觀”,甚至還有了一些相對論的味道—— “變,則天地不能以一瞬;不變,則物與我皆無盡”。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韓愈《師說》

這篇用來描述當下的反智主義和“讀書無用論”,實在是再恰當不過。

“古代的圣人遠超常人,還請教老師;現在那么多傻逼,還不愿意請教老師。所以聰明的人越聰明,傻逼的人越傻逼。”

然而韓愈并沒有預見到,如今的傻逼還有這么一招:強行把你的智商拉低到他的水平線,然后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項脊軒志》

比起之前《浮生六記》的活潑有趣,《項脊軒志》表達了另一種平淡而又復雜的感情,世事無常,平淡中方顯真情。

直到最后一句,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早已過世的外公常說“千金難買回頭一看”,本意是提醒不要走了忘帶東西。

然而人這一趟不能歸返的旅途,若是忘了回頭,怕是要丟了那些成長道路上本已了然于胸的大道至理,干貨雞湯。再受時下糟粕所累,多不可惜!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