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前身叫女真人。而清朝始祖努爾哈赤在建立后金之后,為什么忽然將女真更名叫滿族,努爾哈赤用意何在?是用心良苦還是用心險惡?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努爾哈赤二十五歲時(1583年)靠“13副遺甲”起兵,一舉征服女真各部,割據了遼東。33年后,也就是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政權,后遷都盛京(沈陽)。
雖然,此時努爾哈赤的勢力已經很強大,明朝幾次派大軍圍剿,都被他的鐵騎打的落花流水。可是努爾哈赤還是遇到了新問題,那就是漢民的反抗,那時候遼東地區及各大城市內的居民大多數是漢人。他們只要聽說明朝軍隊來討伐,就會主動協助明軍,或自發組織起武裝和女真人作戰。這些民間武裝比軍隊還可怕,他們晝伏夜出,神出鬼沒,打起仗來甚至比正規軍還要勇敢。弄得努爾哈赤很頭痛。
努爾哈赤為緩解女真和漢人之間的矛盾,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把漢民編入八旗,大力主張女真和漢族通婚等等。但是就算是已編入八旗的漢人,也會因民族不同和女真人發生沖突。為此,努爾哈赤很苦惱,他深知得不到民心,就坐不穩天下的道理。迫于無奈,他命手下買來20面大鑼,挑選精干騎兵百余人,三五人為一組,每組帶一面大鑼,奔走于各個州府之間,昭告天下,鳴鑼示眾,招攬能替他解決民族矛盾的賢才。
這天,有一組騎兵趕到建州開展招聘工作。表明來意后,開始鳴鑼,可是敲了半天,也沒有一個人上來應聘。領頭的士兵急了,扯著嗓子大嚷起來:“建州衛的鄉親們,為振興女真大業,罕王努爾哈赤有令,凡有安邦治國之策的人,趕緊上前報名,罕王必有重賞。”話音剛落,只見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撥開人群走上前來……
這個青年人叫范文程,他是北宋名臣,大文學家范仲淹的后代。他的祖父在明朝做官時,因得罪了皇權被流放到關外。范文程在沈陽長大,他從小就聰明好學,18歲時便考取了秀才。清史記載,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范文程與兄范文寀主動追隨努爾哈赤,是清朝初期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努爾哈赤見到范文程后,非常喜歡眼前的這位書生,當得知范文程的身世,更是對他肅然起敬。
經過一番接觸,兩人很投緣,話也越談越投機。努爾哈赤便倒出了女真與漢民不和的苦水,范文程說:“漢人和女真不和,開始于金朝。金朝末年,朝政混亂,濫殺無辜,使漢人視女真人為洪水野獸。若想消除此弊,和睦于其他民族,還是更名為好。”
努爾哈赤一向是個很開明的人,一聽范文程說的有道理。便問:“以先生之意,改個什么名字好呢?”
范文程想了想說:“以前漢人稱女真為曼殊,我看‘曼’字取其諧音改成‘滿’挺吉祥,再取建州的尾字替代‘殊’,不就是滿州了嗎?”
努爾哈赤聽后頻頻點頭,連聲叫好,補充道:“這個名字取得妙,滿州既可以是族名,又可稱地名。滿字的偏旁帶水,若是州字再加上水,這樣‘滿洲’二字就含有聚水為河,匯流入海,萬年奔騰之意,象征著我滿洲族的基業萬古不息。”
話說到這,不得不表明態度了。應該說范文程幫努爾哈赤改族名,本意上是為了在主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爭取努爾哈赤對自己的賞識。而努爾哈赤此時的目光,已不僅僅停留在解決漢人和女真之間的矛盾上,他一統天下的野心從這件事上已可窺一斑。
就這樣,女真人放棄了原來的族名,與八旗內各民族一起更名為滿族。
有一個民間傳說說得好,努爾哈赤之所以贊同改名,是因為“滿洲”二字皆帶水,水能滅火,明朝的“明”字為火意,當然能滅明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