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原因
4-1如何度過“可怕的兩歲”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對自己是沒有概念的,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在他們的心目中,人和東西可能都像流星一樣轉瞬即逝。
當寶寶長到4~10個月大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重要的心理特征——“自我效能”(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喜歡到處亂摸,伸手取東西,并且抓住它們。我們平常希望孩子有“自理能力”,而最早的“自理”就是從4~10個月開始的。所以這段時間里,千萬不要阻止他們探索的需求。
到了15~18個月大的時候,孩子慢慢開始關心自己的形象,心里會想,我是不是也要收拾一下自己啊!18個月以后,他們就真的非常關注自己了,在乎自己的形象了。
20~24個月的寶寶會開始用第一人稱來描述自己,比如“我是乖寶寶”“我可愛”“我好”這樣的短句。你這時候夸他:“寶寶你真聰明!”他就知道你是在說他了。不過,這意味著“可怕的兩歲”已經到來了!
“兩歲現象”涉及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概念——“自我意識”。
這時候他們就會開始不斷地擴展自己的邊界——他們需要探索更多的東西,也需要得到更多的物品,他們開始有了貪心:這個東西是我的,不是你的。他們會去嘗試控制他們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而且開始學會拒絕大人。“不”“不要”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有的孩子甚至會有點叛逆!這個過程從兩歲開始,三四歲達到最高峰,而六歲以后會開始慢慢變得平和。
家長存在兩種錯誤的觀點。
第一種,就是覺得“我家孩子開始任性了”,我要糾正過來。他們只要拒絕或者吵鬧,我就開始懲罰。很多家長認為,我如果從小就給他立規矩,那長大不是就好管了嗎?這樣做通常能讓孩子們乖一點兒,但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失去了“自我效能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變得害羞和膽小。
而另外一種家長會認為,我不應該限制孩子,寶寶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我都不管他,這樣好嗎?雖然這樣的環境會讓孩子感到自由,但也會產生很多麻煩。當你對他沒有任何要求的時候,也意味著他沒有在規范的引導中學習生活技能,特別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們既需要保護孩子在生活中的自主感,也需要對他們進行適當的限制。
適當的限制
不是讓孩子老老實實地坐著,或者讓他們保持安靜,這是壓抑。我們在這個時候需要對孩子提出要求,主要是讓他們去努力學習生活技能,并且反復練習。最重要的一個訓練就是“自己上廁所”,我們稱為“如廁訓練”。如果你在孩子27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是最佳的時間選擇。因為對孩子太早進行訓練,他們會學得比較慢,太晚的話又會影響他們適應集體生活。當他們能自己上廁所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自己變得強大了。你就可以繼續訓練他們早晚刷牙、飯前洗手等生活習慣了。
“搶玩具”在家庭教育中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在公平分配的基礎上存在兩種模式,第一種叫作“圣佩德羅”模式,另外一種叫作“鹽湖城”模式。
“圣佩德羅”模式的父母認為,如果家里有一個兩歲的寶寶和一個四歲的寶寶,那么爸爸媽媽絕對會幫助那個兩歲的寶寶獲得資源,他們會把四歲的寶寶手中的玩具拿給兩歲的寶寶玩。只有等到兩歲的寶寶對這個玩具不再感興趣了,他們才會把它們分給四歲的寶寶。所以,他們的原則是,三歲以前的孩子享有家里的特權,而一旦過了三歲,他就應該開始學會謙讓和分享。
“鹽湖城”模式的父母則認為,兩三歲的孩子會故意搶奪資源,并且搗亂。所以,要在家里保持絕對的公平,不管是大孩子還是小孩子,他們玩玩具的機會都應該是均等的。他們會讓孩子享有完全平等的玩玩具、獲得資源的機會,家里沒有誰會有特權。
“圣佩德羅”模式下長大的孩子,自主能力強,而且長大以后更有家庭責任感,更愿意無條件地付出;而“鹽湖城”模式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會更強調公平競爭,而且會通過談判的方式去解決矛盾。所以,這兩種方式都是可以借鑒的。
總結
孩子長到兩歲左右的時候,會出現一個自我意識飛速發展的時期。這時候,很多孩子會出現拒絕大人、為自己搶資源甚至叛逆的行為。這是一種正常的表現,既然他們要自主,我們就應該給予他們嘗試的空間,并且理解他們的逆反并不是在搗亂。如果你要在這個時期規范孩子的行為,盡量把范圍控制在基本生活技能的學習上,其他方面最好尊重他們的天性,讓他們自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