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所有優秀講師公認,演講的最大障礙點——恐懼
恐懼的本質是不敢面對所謂的失敗,怕結果講不好怎么辦?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你想想所謂失敗后最壞的后果是什么?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其實你內心的恐懼和結果所產生的影響根本不在一個量級。其實絕大部分的失敗是沒有后果的。放下恐懼,不拒改變。
大部分講者覺得“我應該顯得更好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是失敗的根源。“你是誰就是誰”。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別裝,千萬別裝。你不是在講,而是在演,不是誰都可以做影帝,這是現實。為了在臺上從容、自如,請牢牢記住第一條鐵律:千萬別裝。
且,有一個無比重要的事實總是被忘記:你的聽眾不是你的敵人。
既然已經決定投入時間坐在下面聽你講話,你的聽眾最不希望你驚慌、緊張、手足無措、語無倫次……他們最希望跟你一起度過愉悅的這段時光。聽眾的這種愿望,跟你一樣強烈,正如你當然也不希望自己驚慌、緊張、手足無措、語無倫次一樣。
在不了解你之前,沒有人對你抱有任何看法。就算你不是朋友,也起碼不是敵人。
而所謂的信任你的聽眾,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記住并相信另外一個事實:你的聽眾不需要你故意取悅他們。
既然是“眾”,聽眾就有一定的“集體智慧”,整體上來看還是能夠分辨優良好壞差的,無論在哪一方面。不可否認,有時聽眾并不理性,可能會盲目、盲從、甚至看起來反復無常,但,要知道那畢竟都是暫時的。
一定要相信:聽眾的認同與否,確實維系在你的內容質量上。
很多時候,演講失敗的根源就在于講者并不信賴聽眾。
有些講者傾向于低估聽眾的智商(或者反過來過分高估自己的智商),于是不經意之間就已經把聽眾當作傻子去忽悠。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帶有迷惑性,因為他們有時看起來很成功。可是,長遠來看,這種講者不會得意很久,早晚會遭到聽眾的唾棄。
另外一種低估聽眾智商的表現就是錯把聽眾的探討處理為敵意的挑釁。除非講者自己已經犯了錯誤,或者沒有說明白,聽眾不大可能抱有敵意。更多的時候,有些聽眾表現出講者不曾預料到的反應,根本就沒有任何敵意,卻被低估了聽眾智商的講者認為是挑釁,而后將“探討”變成“聲討”——其實這是無論講者還是聽眾都不愿意涉入的境地。
要相信聽眾。相信他們是有判斷力的,相信他們是有品位的,相信他們是有足夠的智商和智慧的,相信他們是善良的,相信他們是公正的,相信他們擁有一切正面的品質。別說“那可不一定”——我們知道有些聽眾不是這樣的,但,你所愿意與之溝通的聽眾難道不就是這樣的么?而既然你無法僅憑外表分辨,那就只能相信“整體上來看,聽眾是值得信賴的”。
但,你也確實應該滿足聽眾。否則,聽眾就會對你不滿。
聽眾想要的的是什么?答案幾乎永遠是確定的,聽眾想要聽到的無非是擁有以下三個屬性的東西:
重要的/未知的/復雜的
設想一下,你自己作為聽眾。你坐在下面,你必然跟所有人一樣希望你有所收獲……
收獲究竟是什么呢?或者,換一種說法,究竟什么樣的東西算做收獲呢?如果,你獲得了重要的信息,你獲得了你原本不知道的信息,你理解了你原本不可能理解的復雜道理……這樣的話,你會認為你“有所收獲”是不是?
你必須提供一些“干貨”。這是重點。(重要的/未知的/復雜的)
請務必認真準備你的“干貨”。所謂錦上添花,“干貨”就是“錦”,沒有它,任何“花”都起不了任何作用。如果你的“干貨”不夠多,那最好閉嘴,把時間花在該花的地方——積累足夠的干貨。
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跟名人演講有本質差別。
名人演講只需要演就行了,因為大多數聽眾在名人開口之前就已經“敞開了自己心扉”,做好“聆聽”一切的準備。他們甚至可能早已準備好了紙筆,生怕錯過一點點的信息——他們早已假定將要聽到的一切都是重要的、未知的、復雜的……
我們不是名人,所以聽眾絕不可能“盲從”。他們并未從一開始就“抗拒”,但是,他們也沒有從一開始就“歡迎”。這是普通人公開講話最困難的根源,沒有“之一”。
所以,這是為什么“千萬別裝”,為什么要“信任你的聽眾”,為什么“一定要有干貨“。
這是王佚持續記錄有趣成長的第74天。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感覺本文對您有所幫助,請幫忙推薦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