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馬上要高考了,昨天,和一位家有考生的朋友聊天,朋友感慨,孩子輕松面對高考,就像參加一場游戲,完全無壓力。
朋友輕松的說完,我聽了卻很沉重。
因為朋友和孩子面對高考的輕松狀態,其實完全歸結于一個現實: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背景不同,自然心態就不同。
朋友回想他自己當年高考時的情形,只覺不堪回首。那時他是想通過高考跳出原來的層次和圈子,擺脫貧困,完全是背水一戰。
現在孩子如果能考中理想的大學就上,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國外已經找好了學校。
朋友站在他的角度評論了一句:高考就是一場鬧劇。
我完全不贊同他這個觀點。位置決定看問題的角度,以他所處的層次和地位,高考不過是一場鬧劇,可對大部分人來說,高考的意義仍然深遠到一如當年對他的影響。
看似這個年代有了更多的選擇,但其實對于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仍然是別無選擇。
就像以前很多人怦擊高考,現在也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個現實:對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高考其實是相對公平的機制,是一條相對直接的路。
雖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獨辟蹊徑劍走偏鋒真的會更難。
02
在我沒有孩子的時候,看見別人要求孩子要好好學習,我是很反感的。
當時我覺得就應該順其自然,孩子如果是學習的料,不用家長督促自然會學習好。我們讓孩子快樂的度過童年不就行了嘛,干嘛逼著孩子從小努力呢?
上不了好學校就上差一點的,做不了優等生就做中等生嘛,只要他快樂就好。
只是,認真想想,真的會快樂嗎?
人是社會的動物,越長大社會屬性越明顯,就越需要得到來自各方面的認可。
當他得不到同學老師的喜愛,他會快樂嗎?
當他因為不優秀而被別人瞧不起,他會快樂嗎?
當他工作時做不好項目被領導批評,他會快樂嗎?
當他賺的錢維持不了體面的生活,他會快樂嗎?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我們每個家長,都會心甘情愿的替孩子負重,只是不可能永遠擋在他前面,他們更需要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
現在自己當了媽,又或許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吃夠了苦頭,觀念完全轉變過來了。
不在學習上努力,將來在工作生活中就會吃力;現在不吃苦,可能長大就會受更多的罪。
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很多家長喜歡打著“自由發展”“快樂教育”的幌子,對孩子百依百順,不想學就不學,想放棄就放棄。
作為未成年的孩子,不管是選擇判斷的能力,還是對未來長遠的規劃打算,都是非常不成熟的,如果一切都依孩子,還要家長做什么?
03
有天晚上小茗在他小姨家玩的有些晚,回來后我照例讓他下一盤棋,他有些不樂意了,說不想下了,我要求他必須下,他反問我:下棋重要還是命重要?(我在對他安全教育的時候一直強調安全第一,生命最重要,沒想他拿這話來堵我。)
面對他的挑釁,我沒發火,只是堅定的告訴他:今天必須要下棋。下棋當然沒有命重要,但是現在下棋和生命沒有沖突。
他看沒有商量的余地,乖乖的去下了。
后來我把這件事情跟同事說,同事說我對他太過嚴厲。
其實沒有,我對他一直很溫和,長這么大從沒打過,平時也很尊重他,教育方面安排的也很寬松。聽書閱讀背古詩之類的,只是他的興致所在,都是他自己要求的(當然最初是我引導的,并沒有強迫)。
我真正對他的要求,只是每天下一盤棋,頂多下兩盤。
可能有人會覺得不過是下一盤棋,已經晚了耽誤一天又會怎么樣呢?
一天不下不會怎樣,只是一旦有了這個想法,以后隨時都會找這個借口。我只是不想讓他覺得,可以隨便中斷一件堅持很久的事情。也不想讓他養成習慣,玩兒晚了就可以不下棋。
我太清楚自律的意義,一旦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就會滑向無底的深淵。
電視劇《大宅門》里面有句話很霸氣:我進一步有多難,憑什么要我退一步?
做一件事情也是這樣啊,堅持下來多不容易,為什么要輕易放棄呢?
04
董卿成名之后,曾說自己有個“不近人情”的父親,從小就要求她承擔家務勞動,每天刷碗、擦地,少照鏡子多看書,每天抄成語、抄古詩,跑步,勤工儉學等,導致董卿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采訪中講到這些的時候,董卿曾一度落淚。
很多人看到這些就開始質疑,這么苦,到底該不該讓孩子成就自己呢?如果小時候嚴格要求,將來他會不會遺憾沒有快樂的童年?
遺憾當然會有,但是回憶的快樂與否,是根據回憶時的心境所決定的。功成名就時回憶是苦中帶甜,晚景凄涼時的回憶就格外心酸了。
人生就是選擇題,不管是選擇走哪一種路都會有放棄另一條路的遺憾。
有句話說的好,能訴說的苦都不是真的苦;同樣的,說出來有人聽的遺憾都不是真的遺憾。
董卿這種遺憾,因為她的成功,還有機會說出來,而大多數平庸的人,不是沒有遺憾,只是說出來都沒人聽。
當她收獲鮮花和掌聲,誰說那不是一種更高級別的快樂呢?
05
平庸的人與優秀的人之間的區別,往往就是觀念的不同。
平庸的人覺得渾渾噩噩、呆在舒適區不思進取沒有壓力就是快樂;
優秀的人更喜歡成功后的喜悅,以及征服后的成就感。
我說這些,并不是推崇虎爸狼媽式的教育,要怎樣打壓孩子,也并不是說只有上學這一條路。
都說教育就是“拼爹拼媽”,像我那位朋友那樣有經濟能力,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資源是一種“拼爹”方式;而我們這種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庭,如果父母還要鼓勵孩子甘于平庸,就無怪乎人家優秀的人后代更優秀了。
努力了能不能學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只是應該形成一種習慣:做什么都盡量做到最好。
將努力當成一種習慣。
努力了,還有一線希望,不努力,只會永遠平庸下去。
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除了努力,真的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