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童鞋會認為自己最想改掉的壞習慣可能是拖延癥啊、懶惰啊、三分鐘熱度等等。對于抱怨這個壞習慣是不以為然,為什么?如果我們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記錄每天抱怨的次數,我們會發現抱怨次數會超出自己的想象。沒有意識到原來自己還有“抱怨”這個行為習慣,是我們主觀認為自己抱怨不是自己的壞習慣。
那么,為什么抱怨是第一壞習慣?正是它的無聲無息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我們渾然不知,而我們還在抱怨的影響下進行自己的行為。更加嚴重地說,可能我們的現狀就是我們抱怨導致的結果。想到這里,我有意識地思考,我現在所處的狀態是不是我的抱怨的結果呢?因此,我不得不重視起“抱怨”這個概念。
抱怨,是無能、無奈的表現而已。
通常,當我們遇到我們非自己預期的問題或情況時,可能無法得到其他人的認可、無法解決現在的狀況,我們會非常自然地抱怨現狀,抱怨不符合自己的預期。
而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我們能解決的就去解決,不能解決的就不要出聲并接受!想想,即使你出聲抱怨現狀了,除了心理好過一點之外,還有什么?難不成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弱者,讓別人覺得我們可憐并希望對方能夠伸出援助之手嗎?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如直接求助別人!這里正是抱怨的一個非常大的壞處,讓別人認為我們是一個弱者,就是自己認慫。沒有哪個人是喜歡和一個整天抱怨的人在一起的,即使會有,但終將失去這樣的朋友。
我們再深入想想“抱怨”,我們以為,抱怨可以讓自己的見解多么獨到,可以分析現在自己所處的局勢,自己是多么地不為所動,其實恰恰相反。別人會更多看到的是,你的能力的缺失,你無法能夠堅韌地忍受現在的困難,你的耐性不足等等缺點。不僅僅因為你嘮叨的原因,更多的是別人認為你的價值一直處在低水平的狀態,從而別人離你而去。
所以我們需要清楚認識一點,不向別人抱怨,是基于我們的能力和堅韌:
- 能解決的去解決(能力);
- 不能解決的去承受(堅韌);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來詢者和員工,他們會不斷地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工作不如意、家庭不如意等等。每當這個時候,我會問一個問題“竟然是這樣,有沒有想過出路和改變?”他們通常都會頓一下,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之后說“老師,我知道怎樣去做了。”雖然他們遇到的問題各式各樣,有老公老婆不好的、有老板扣的、有同事排擠的還有最多的情況是工資低的......他們需要的其實是去嘗試改變現狀,如果現在一時半會改變不了,那就先去承受,再制定計劃一步一步地改變,可能從內部改變(提高自己、溝通等等),也可能是外部改變(離開現在的環境)。但我們其實是首先讓自己改變,因為從外部改變的難度實在太大了或所付出的代價可能是巨大的。
我們得知抱怨的危害是超出我們想象的,它會讓我們自己的生活、能力和朋友離我們而去,而自己可能徹底成為一個“廢人”。每當遇到不如意,我們可以去認清事實,去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高效省時間的方式。但一旦我們看到了事實,感覺不舒服,僅僅去抱怨,問題仍然不去解決,那么我們搭進去的除了時間、朋友之外,還有我們都知道的最寶貴的財富——注意力。
我們嘗試去思考一下和有意識地進行記錄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抱怨次數是有多少?嘗試記錄之后,在每一次抱怨的時候,使用自己元認知能力自動彈窗提示自己“自己不應該抱怨,我要承受這個情況并找出出路來解決現狀”。我們相信,如果可以做到這樣的嘗試,你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工作的狀況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