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習慣性的一會到家,就鉆進臥室里。
換一套舒服的衣服,開始當天的寫作。
中途會外出一次,接我閨女放學,然后繼續(xù)貓在屋子,直到婆婆喊我吃飯,才會出去。
今天我正在整理寫作素材時,我閨女走進來說,我的好朋友彤彤放假了,張某恩發(fā)高燒了,宋小小家今年畢業(yè)就搬走了。
我問,你聽誰說的?
我女兒撥弄著頭發(fā)說,當然,我奶奶啊。
晚上吃飯時,我問奶奶:“你是怎么知道張某恩發(fā)燒了?”
她一邊洗碗一邊仔細聽著:“你說啥?誰家?”
“張某恩,我閨女之前的同學。”
“誰,瞧瞧我這耳朵聾的。”
我的聲音又提高了一個分貝:“張某恩?”
“啥,你說啥?瞧我這耳朵聾的,還是沒聽到你說啥。”
我們聊天常常走到這一步而終止,她年紀越來越大,耳聾越來越嚴重,之前考慮過買一個電子產(chǎn)品輔助一下。
老兩口考慮過于依賴電子產(chǎn)品,最后耳聾更厲害,就更麻煩了。
不過這完全不影響,她沒事出去打探敵情,了解小區(qū)里的八卦信息。
1、家長里短信息消遣
我記得小時候,村口老是一群老頭蹲在一起打麻將,或者一些老太太在一起聊家長里短。
如今住在城里,也是一樣。
年輕的時候,他們喜歡比誰家掙得多,誰家樓層高。
如今老了,開始比退休金,比誰家孩子有出息。
這幾天,婆婆在小區(qū)里碰到我小學同學的媽媽,那是對自己的兩個兒子狠勁的夸。
說是大兒子做幾百萬的生意,小兒子做電商,在家里就能上班,兄弟兩一人買兩套房子。
夸多了,婆婆臉上就有些掛不住。
小區(qū)里時不時會碰到妞妞奶奶,他們老兩口找了一份打掃馬路的工作。
不過是個愛慕虛榮的老人,見人喜歡觀察別的老人身上有沒有首飾。
或者看看別人身上的衣服,價位高低。
也總喜歡夸自己的兒子有多厲害,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看來村里的那群老太太,都挪到了城里。他們身上那股攀比勁,也跟著一起帶了過來。
婆婆倒是清醒,跟這樣的人合不來,就少來往。但是時不時接觸,也基本上可以摸清楚誰家?guī)讉€孩子,做什么工作,孩子在那上學。
這也給我們茶余飯后增添了許多的樂趣。
2、幫忙收集幼升小學校信息
閨女馬上要上小學了。
于是我們老早就派婆婆去小區(qū)里打探,誰家的孩子在哪里上學,通過什么渠道進入了學校。
那一段時間,我非常的焦慮,因為擇校的問題好多次失眠。
婆婆經(jīng)常能夠帶來一些新的消息,不過她記憶太差了。
常常問過別人具體學校,等我們下班回來,忘的一干二凈。
雖然她很能幫忙,但也沒幫上大忙。
最終還是我和江先生的關系,確定了孩子的學校。
自從確定了上學的地方之后,她開始打探誰家的孩子也在這所學校,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情況,以及跟她一樣的老人接送情況。
本來我還在焦慮,每天三點接孩子放學的問題,如今她已經(jīng)提前了解了坐車的路線。
我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果然如此。
有時候,年輕人一是沒時間,二是拉不下面子去打探別人家的情況,有老人的幫襯,他們?nèi)粘ie聊的時候,信息就出來了。
3、了解周邊菜價情況
前段時間,日本排放核污水,可把我們家兩個老人急壞了。
他們認為中國的海洋被污染后,食用鹽肯定成為搶手貨。
有一次我下班回來,發(fā)現(xiàn)我婆婆買回了12包鹽,都堆在了冰箱里,讓人哭笑不得。
臨近端午節(jié)時,婆婆推算了近幾年的情況,每到節(jié)假日來臨前,雞蛋都會漲價。
于是我跟著院子里關系不錯的老太太,跑了老遠,買回來了四五兜子雞蛋。
廚具里,柜子里,冰箱里裝的都是雞蛋,她又推算了下,按照現(xiàn)在的用量,可能撐不過去端午節(jié),于是她下午又去買了兩兜子。
其實我們家門口就有丹尼斯超市,雞蛋也差不了幾毛錢,但是院子里老太太經(jīng)常一起聊天,哪家超市的黃瓜便宜,哪家超市的茄子搞特價。
這就是年輕人不知道的信息差吧,對于老人來說,便宜的那幾毛錢,就好像他們賺回來的一樣。
所以我們家買菜,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種情況,要跑很遠的地方去買很便宜的菜。
與老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難免少不磕磕絆絆,但是最終的期待都是在朝著幸福的方向奔跑。
莫言說,這世上最溫暖,不過是有家,有愛,有期待,一個家庭給予我們溫暖,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