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的工作經歷,使我越來越相信一個觀念:
你的學習成績差,真的不是因為你能力不足,
而是,
你的學習沒有尊重學習規律。
但是,很遺憾的是,
這么多年來,
居然有那么多學生將自己學習成績差歸結為自己能力不行、自己沒有學習方法、自己不是學習的料、老師不行、學校不行、班級不行等因素。
其實,你缺少的不是能力,你缺少的也不是努力,
而是缺少的是對學習的理解,對學習規律的認識與利用。
要想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需要明白并且深入學習、應用相關的學習規律。
一、每一個高手都會經歷難熬的沉默期
任何一個人學習任何科目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
新手期、高速發展期、緩慢增長期。
很多人都是在新手期、高速發展期后沒有收到收獲就放棄了。
其實,學習最難熬的時間就是緩慢增長期,
這是成功與失敗的分界點。
二、很多人的學習是一種消極被動的學習
觀察分析那些成績差的同學,幾乎都是被動的學習:
課堂中只是聽聽而已,很少說,很少回應老師,很少主動歸納總結。
由于課堂參與度低,經常走思,注意力不集中,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效率低下。
其實,學習是講輸出的,學完后,能輸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產品,并且將這個產品分享出去,獲得反饋,不斷精進,那才是真正的學習。
作為學生,如果你想提高學習成績:
那就提高自己認知水平,提高對自己的要求,認真聽課,講究輸出,及時分享,根據老師的反饋,及時修正,不斷精進。
堅持這樣做,直到養成一種高效的學習模式,那學習成績提高是自然的結果,關鍵是你學到了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三、不是你記不住,而是你不想記憶,嫌麻煩。
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記憶。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特別強調將新的內容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充分互動,形成新的知識。而已有就是記憶的結果。
記憶是一種枯燥的學習行為,很多學生不想記憶。
其實,生活也好,學習也好,能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且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是人生的幸運,但是多數情況下,人們還是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把不喜歡的事情做成,把不喜歡的事情慢慢變成自己的興趣,那是一種能力。
因此,
記憶這件事,還不能怕麻煩,堅持下來,就會發現規律,堅持下來就會養成習慣。
培養自己的記憶能力,培養記憶的興趣,把記憶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是高效的學習者必須堅持下來也必須學會的事情。
四、一萬小時定律的前提:刻意練習。
在《異類》這本書中,揭示了成功的定律:10000小時定律。
這個規律激勵著很多人。
但是這個定律成立的前提是:刻意練習。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刻意練習就是處于舒適區與恐慌區的中間地帶。
衡量是否是刻意練習,
簡單的標準:自己是否覺得舒服。太舒服肯定不是刻意練習,太緊張也不是刻意練習。
從科學的角度看,
刻意練習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高手的指導
心理表征
反饋
對于學生來說,科學的練習應該是:
充分利用老師的資源,在老師的指導下形成提高學習成績的方案。
在完成練習后,要及時和老師討論,第一時間形成反饋,根據反饋及時調整。
不斷的總結與整理,不斷的反思,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五、心態就是分數
學習成績的高低,不僅與平時的積累有關,還與心態有關系。
王極盛對高考狀元進行長期研究后發現:
心態是影響考試成績高低的重要因素。
考生在考場中會面臨緊張、焦慮、情緒低迷、注意力難以集中、消極等因素的影響,在平時的學習中容易受到自卑、憤怒、內疚、悲傷、青春期戀情、仇恨、人際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因此,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是提高學習成績必須要提高的能力。
這個方法有很多,其中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運動。
六、合理的使用意志力是學習的保障
學習是需要自控力的,而自控力是一種能量,能量有耗盡的時候,當這種能量用完后,上課時需要自控力時,就難以使自己專注的學習了。
因此學習中,慎重的使用自己的自控力。避免在一些瑣事上使用有限的自控力。如到時間了起不起床,今天吃什么,今天要不要學習等。
在學習中,也要培養訓練自己提高自控力。
在學習中,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減少自控力的消耗。
更主要的,是有自己的理想與目標。
自控力就是抵制誘惑,當自己有了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就可以抵制一些誘惑,專注自己的目標。
七、清單是學習效率的重要環節
在《奇特的一生》這本書中,作者用自己的真實例子證明了一個人在一天中高效的工作時間是2小時左右。
這么一個自律的人是這樣,那普通人很可能都達不到這樣的標準。
因此,我們需要制定一份清單,通過清單來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多數情況下,我們完不成清單的任務,那也沒有關系,堅持去做,就一定會帶來積極的結果。
總之,學習成績很少與自身能力有關系,學習成績差幾乎都是我們不理解學習,沒有學習學習規律,沒有按照規律辦事的結果。
提高學習成績也是很簡單的事情,按規律辦事。
你缺少的不是努力,不是方法,
而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