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是我在記者這個行當相當佩服的人,無他,只因他那很正的新聞視角和觀念。人心的位置是偏的,但記者的工作就是盡可能的站在新聞事件的中間,呈現新聞事實的真相。
但我知道,自己的感情習慣性的偏頗于弱者,因此我也常常告訴自己,不要被偽善的外表所欺騙。那就會有人問了,怎樣知道他是不是偽善呢?技能都是練出來的,人品也是通過觀察了解到的。我之所以有這些感悟,是因為白巖松的書籍---《痛并快樂著》。
《痛并快樂著》真實地還原了“三十而立”的白巖松所思所想,讓讀者看到他進入社會最初十年的深入思考與勤奮實踐,以及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日漸成熟的人格魅力與時代的變遷。
他在開篇第一章寫著:告別校園,在希望與迷茫中出走。現在的自己也是這樣一種狀態,但慶幸的是,我還有一年才告別校園,可一年很快就會過去了的。但我真的感覺到迷茫,不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迷茫,而是因為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知道自己差勁而感到迷茫。但沒關系,因為白巖松在書里告訴我:什么事走到低谷,再接下來可能就是轉機。有人嘆息,有人憂心忡忡,有人聽天由命,但都在做最后的努力。一年里,我還可以走更遠的,我要用自己的勤奮與努力在我喜歡的事情上勇往直前。
讀了他的這本自傳散文,知道他是機緣巧合去到電臺的報紙和電視的,他學的是新聞,卻機緣巧合進了電臺的報紙部門。重頭學起是一個怎樣的過程,我想我懂這樣子的感受。我學的是新聞學,本應該去報社實習的我,卻陰差陽錯進了電臺,可是,我對廣播真的不了解,它報道的要求是什么,也不明白廣播生產的流程。但是有什么要緊,誰不是從一無所知到一知半解,再到我明白了呢!
第一次實習采訪、寫稿的時候,真的被老師說的一無是處,在學校里的那一點小驕傲、小成就在老師的教育聲中蕩然無存。那時候想,這才是社會吧,學校這個環境對我們還是溫柔的。那時候說不難受是假的,但我才發現,我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堅強,至少我沒哭,至少我還在堅持。之所以沒哭,不是因為想哭哭不出來,而是明白,哭是沒有用的。而且,當時我就是在看這本書《痛并快樂著》,他在第五章《報紙生涯:生命中的加油站》里寫道,我該真誠感謝,在一種不情愿的狀態中開始,但短短時間過后,不情愿的位置就給了自己一種情愿的生涯,尤其在內心銘記的是:這四年多的報紙生涯竟為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一個極好的基礎,不說感謝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