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剛朦朦亮,鳥叫聲就吵醒人。聽著就是急促的"喳喳喳……喳”,間雜一聲清亮的“嘰嘰”,而后鳥聲越來越密集,越來越響,覺得整個窗外都被它們占領了,這群麻雀一定是乘日出前在開會,要是能聽懂些“鳥語”,這清早倒是十分有趣。可惜除了一片吵嘈的"喳喳喳嘰——"聲,其它我什么也沒聽懂。
在鄉間,最常見的鳥應該就是麻雀了,它們在舊房子土墻高處掏洞居住,白天時房前屋后到處都是它低飛的身影,忙著和雞鴨搶食,曬谷子時成群地在院子里吃糧食,人一吆喝,它們就迅疾地呼啦啦飛走了。下午時,一整排棲在高處電線上,久了,又"呼”地一下飛走了,落到別處的電線上呆著。一整天,除了嘰喳覓食和呆立,不知道這群小麻雀還忙了些什么?
02
現在別的鳥兒在鄉下也是罕見的,偶尓見到一只"老鷂",伸展大翅膀在藍天上高飛,比看見飛機從村莊上空飛過,還讓人激動。只見它慢慢地飛著飛著,仿佛從蔚藍的天空滑翔而過,逐漸消失在人們視線中,那高冷的身影,豈是四處低飛忙著覓食的小麻雀可比?我實在有些瞧不上這些麻雀!
于是在鄉間游玩時就常常希望見到些稀罕的鳥兒,如白頭翁,畫眉,喜鵲或別的不知其名的鳥兒。但是太難了,常常是你還沒看清,它們就從草叢中“撲”飛走了。從成語"花香鳥語”來看,大約賞花聞其香,愛鳥聽其音就好了。文人墨客寫山的詩文多寫到鳥聲,如"鳥鳴山更幽""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等。
但麻雀與人的距離似乎卻越來越近。人們大多搬進了新建的磚石房,廢棄的土房子自然成了麻雀的樂園,雀群好像越來越大,雀們膽子也大多了,人走得離它只有一兩步之遙,近得能看見它小小腦袋在不停啄食,它也不肯飛走。
孩子們也試圖去捉它,但太難了,它靈活地倏地飛走了,躲進枝葉茂盛的樹上。有時,一棵不大的樹上會呼啦一下飛出許多的麻雀,仿佛它們長在樹上似的。
它們似乎也越來越通人性了,有時一群婦人圍著聊天,幾米外就有一大群麻雀圍著啄食,人鳥倒也相處和諧。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麻雀被誤當作"四害”之一,人人得而誅之,鄉人響應上級號召,想盡各種方法捕殺這群小生靈,麻雀差點滅絕了。幸好后來,拔亂反正,麻雀摘了"四害”之帽,現在得以安生,真是命運多舛呀!人鳥同命運,但這群熱愛生活的麻雀應該是早已忘卻了人鳥之間的恩怨了?想到這,我終是接受了它整日不停地房前屋后嘰喳低飛。
03
記得去年春節時有一個攝影展,專門展出各種鳥兒的照片,參觀者最后還得到一本冊子,里面詳細地介紹了各種鳥類的知識,呼吁人們要保護鳥類,這才是真正的為鳥兒好。而那些所謂愛鳥的人士,把鳥兒抓來關籠子里馴養,天天逗玩欣賞,未必是真愛。更有甚者,一些外來務工的人為了金錢,日暮時分,拿了網或其它工具進山捕鳥的。難怪現在上山,越來越難見到鳥兒。
幸好還有熱情的麻雀終日嘰嘰喳喳地點綴著這寂寞的鄉村,如同跳躍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