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晴
今天一大早起床乘高鐵到紹興去,準備去我們中國現代文化的先驅魯迅先生的故居去看看。在高鐵上聽到廣播里講有一個乘客突發疾病需要醫生,于是,我趕緊從14號往2號車廂跑,當我到達9號車廂時就被一道鐵門堵住了,原來這火車有兩節,中間是間斷的,需要等最近一站下車后再走到2號車廂去。
在我等待的時候又來了一位醫生,她是浙江省中醫院的腎內科醫生,她聽說我是婦產科醫生,就笑了,說又不是生孩子……,好吧!婦產科醫生也不僅僅只管生孩子啊!基本的搶救還是會的哦!算了,有我們省級大醫院的內科醫生去,就沒我什么事了!
在等下一站站臺的途中她和我聊了一會兒,講起自己的婆婆前幾年突發腦溢血去世還有些悲戚的神色,覺得如果早點發現和處理就不會那么早地離世。一個醫生總是會背負太多,家里所有人的身體健康似乎都主動承擔起來了,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一會兒她的女兒也來了,非常關心自己的媽媽,主動陪伴母親。我問這姑娘是否學醫的,她媽媽說“醫生的孩子都不學醫的!”是啊!我們不都一樣嗎?
從杭州到紹興實在太快了,十九分鐘的高鐵就到了,再乘公汽來到魯迅故居。要去棄醫從文的魯迅生活的地方去,就在火車上遇的了那一幕,這真的是太巧了。魯迅和醫學有著太多的聯系,他的父親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患重病,做為家中的長子,有四年多,他幾乎每天給父親到藥房去抓藥,藥店的柜臺和他一樣高。
有一次他因為給父親抓藥,到三味書屋上學遲到了,私塾老師批評了他,他在自己的書桌上還刻下了一個“早”字,他的父親吃了那么多中藥,一點都沒有好轉,當喝完最后一碗中藥后,藥從口鼻流出來,在他不斷地呼喚聲中,父親還是戀戀不舍地去了。
魯迅于1881年出生于紹興城內姓周的一個大家族里,他在紹興生活了18年,度過了他的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少年時代。他祖父是朝廷官員,為了讓只是秀才的父親能夠考取功名,他祖父向考官行賄,后來被朝廷判刑,因此,家道由此衰落。他母親是鄉下人,但她自修到能看文學作品的程度,這在舊社會中是相當了不起的,他的母親對于魯迅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在他少年時期因為父親患重病,家道中落,雖然還能勉強讀書,都全靠勤勞的母親支撐。他還有兩個弟弟,二弟周作人,也是有名的作家,開始和魯迅一樣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闖將,可惜后來投入日本人的懷抱,志不投、道不同,他們分道揚鑣了,小弟弟周建人是著名的生物學家,還曾擔任過浙江省長。
魯迅的青年時代是在日本求學,他曾寫道: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生理學并不教,但我們卻看到些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了……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這是他學醫的經歷。
但是,當他回到祖國,看到了封建社會殺人的禮教,看到那個年月麻木人們的麻木狀態,特別是他在文章《藥》中真實反映愚昧的人們用革命者的鮮血包子來治病時,于是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
于是,魯迅從日本回國后,就放棄從醫,而是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紹興學堂教書育人,并投身辛亥革命。后來還在國民政府的教育部任職并從事寫作,在那個吃人白色恐怖的社會里悲哀地吶喊,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讓那些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真的猛士們不憚于前驅,勇猛地奔走在為國為民的正義之路上。
魯迅是一個革命戰士,外表堅毅、冷酷,但是,他有一個火熱的革命的心,雖然白色恐怖勢力像地火一樣在地下運行,奔突;巖溶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腐朽。但是魯迅依然寧愿做野草,即使被焚毀,但他依然坦然、欣然。他依然大笑、歌唱。革命的野草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
回味他棄醫從文的經歷,感慨于做為“民族脊梁”的魯迅有著光輝的一生。然而,這顆堅強而偉大的心靈也是成長于紹興的故居。當我來到百草園里的時候,發現魯迅原來生活過的地方的確可以孕育了一顆有趣、可愛、真誠、堅強的靈魂。
這是因為先生文章中的一段話:?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描寫得多么有童趣啊!細節栩栩如生,觀察得如此仔細,難怪魯迅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鋒,是當時中國最偉大的作家,在世界上也享有圣譽。當幾十年之后的我站在這個院子里都還能感受到百草園的生機勃勃。其實,今天看來百草園并不算大,那泥墻根僅僅只是一段矮矮的墻而已,但是,一個偉大作家的筆下卻可以描述出別有洞天的景色,這就是文字的力量,這就是大文豪“一兩撥千金”的技巧。
魯迅家的確是富豪家族,還有戲臺子,魯迅在《社戲》《無常》等許多文章中對社戲做了專門介紹,勾畫出紹興社戲動人的情景,我至今仍記得魯迅描述他和小伙伴們一起乘烏篷船去看社戲的情形,那現場感特別強,讓人身臨其境。
雖然魯迅生長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但他母親出生農村,使他能夠從小和許多農民親近,他了解這些社會最底層人們的艱辛和痛苦,他知道這些受著壓迫人們的疾苦。因此他在“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同時也“俯首甘為孺子牛”,他筆下的許多人物都是窮苦老百姓,魯迅對他們飽含深情和熱愛,比如他童年時的好伙伴閏土,后來飽受苦難生活的艱辛;比如受著封建迷信、禮教折磨的祥林嫂等等,這些故鄉中的小人物過著連牲口都不如的貧困生活。
還有那描寫得惟妙惟肖的孔乙己,那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一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4種寫法的秀才,一個滿口說著“多乎哉,不多也”、“竊書不算偷也”的書生,一個連酒錢都付不起的長衫先生,落魄到如此境地,后來被人打折了,用雙手爬著到酒館的那一幕讓人潸然淚下。在那個苦難深重的年代,即使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之人的結局也只會是死了都沒人收尸,任其腐敗、零落。那個可悲的時代,那個人命如草芥的年月啊!
我在魯迅故居中從三味書屋走到百草園,一邊走一邊回味魯迅筆下的人物和情節,一邊走一邊感受當年魯迅成長的經歷。魯迅之所以成為一個革命戰士是因為他家道中落后受到的艱辛生活,是因為他接觸到中國最底層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是因為他善于用像手術刀一樣的筆觸去解剖社會機體出現的許多毛病,更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國愛民的大俠之心。
所以,主席曾經說過“魯迅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