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到沈園


我原是土生土長的紹興地區人,出外求學或旅游,外人問我是哪里人,我答來自紹興時,多是豎起大拇指,由衷夸道“紹興師爺呀,了不起”。

紹興人出門在外,常得益于紹興杰人輩出的悠久美譽歷史的榮光,讓人好奇羨慕,并生出一絲敬意,聊起天來也就歡暢許多。“紹興,魯迅的故鄉呀。”“是的。”“那他故居你們都去過?”“去過去過。”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課本,采用了多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這使大多數中國人,從小都認識了魯迅先生和他筆下的故鄉紹興。


圖片發自簡書App


時入金秋,我也重生了再去拜訪魯迅故居的想法,順便再去訪一下從未去過的沈園。

11月1日,我從寧波踏上動車,只需40分鐘便到了紹興北站,在車站乘快速公交1號線,經40分鐘,下車只需走幾分鐘,便到達了魯迅故居前。有很多學校的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一隊隊走過,想起了自己初中時隨老師來到此地的情景,莞爾一笑。


圖片發自簡書App


魯迅故居連同三味書屋都是免門票的,只需拿出身份證交由工作人員一刷,便可徑直進入。

一進大門,古香古色便浸染了游客們,來自北方的游客更是贊嘆道:“這原來也是大戶人家,這么好的房子,建起來也真不容易。”古代能辦得起私塾上得起私塾的,自然是有經濟實力的人家,加之又是讀書人,對于環境自然也有優雅的要求,所以無論建筑或是園林,都呈現出一種清靜典雅的態,熏陶人向文的情操。



一進是中式廳堂,從旁門出,經竹下小徑向里,二進才是三味書屋。


圖片發自簡書App


游客們最好奇的還是魯迅先生刻了“早”字的那張桌子,有導游在指著角落的一套實木桌椅:“看見沒?那桌子一角是不是壓著一塊玻璃?玻璃下就是魯迅寫的‘早’字。他為什么要寫這個‘早’字呀?”“因為他有一次遲到了。”游客們齊聲答道,像小學生一般。

書屋旁便是私塾先生周先生的書房,很簡單的擺設,一桌一椅一櫥。


圖片發自簡書App


書屋后是當年學子們追逐嘻鬧的小花園,在這里,他們是被一次次勸、訓、斥不要摘花不要折枝。有棵兩百年的臘梅,也是見證了魯迅他們頑皮打鬧的老人,龐大的樹干底,像是叢生的樹群,讓我驚嘆不已。

出得三味書屋,對面便是周家祖居,再沿街往前幾十米,就是周家新臺門了,魯迅故居就是在周家新臺門里,百草園則在屋后。

周家新臺門在周家家道中落后,賣給了一戶姓朱的鄰居,鄰居對院落房屋加以了改建,魯迅故居則被原樣保留下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故居在被重建前,也是聽取了多位周家親戚的回憶,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也是與原貌差不多的臥室廳堂。墻上掛有周家的族系圖,魯迅的爺爺也是非常杰出,如此厚積,也教育出了優秀的后代,僅魯迅兄弟倆就是中國現當代非常著名的作家。


圖片發自簡書App


百草園其實就是個菜園子,“高大的皂莢樹”如今已愈高大,結“紫紅的桑葚”的桑樹不知還是否是那棵老樹。井欄邊,小學生們跳上跳下歡叫,對于他們來說,也如年幼時的魯迅,在舊圍墻根下尋尋蟲子,遠比呆在書房里來得愉快。


郭沫若種在魯迅家的桂花樹 ?


從魯迅故居出來,沿街走到十字路口,穿過路口向前200米,便是沈園。


圖片發自簡書App


沈園,由陸游與前妻唐婉在此相逢并題《釵頭鳳》而聞名。園內荷池綠映,樟木濃蔭。《釵頭鳳》題壁應該是后來建的吧?宋時的私家園林,經考證,到開發成旅游園區,幾經擴建,已與當時風格較為相似。當然,人們游園,不只為觀賞風景,而是探一處與著名愛情悲劇相關聯的場地,并緬懷詩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新開的陸游紀念館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游客們可以從中略知陸游豪情滿懷為國為民的生平,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而紹興,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不知將有哪些后人,可供復后人懷敬意而仰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