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過去幾年完全雷同,這個冬窗期里的中超天地又是一派“風云翻卷、城旗變色”的模樣。有鯨量級的外援引進,有數十億單位的改頭換面,也有漫天飛舞的各種傳說。之于遼足而言,則是“換個活法”的第N季如期上演。
這一次,遼足出手賣人的動作干脆利落,在2017年元月到來之前,便已經基本完成了楊善平、孫世林、張野、金泰延四大主力的轉會交易。如果再算上去年售出的張鷺、丁海峰和丁捷,兩個賽季時間里,遼足整整放走了7名本土主力球員。在中超“4外援打底”的政策下,遼足這便等若于在兩年內交易掉了一整套場上比賽陣容,論血庫儲備之富庶及立足信心之霸烈,全中超無誰能出遼右。
往往每到這時分,澆擲到遼足頭頂的,都是那些翻來覆去的似曾相識的斥罵,“賣血維生”、“割肉茍活”,諸如此類,無甚新意。我們幾乎聽不到一丁點肯為遼足力挺一把的鮮明聲音。但是,誰又能證明遼足的做法一定是錯的呢?
在沒有實力強勁的新資本注入的背景下,經濟實力并不雄厚的宏運集團能在大鱷環伺的中超江湖中閃展騰挪出一片生天,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個不小的奇跡了。不客氣的說,目前中國頂級聯賽球會的生存模式只有兩種,一種是后臺東家玩命砸錢養隊,一種是造血輸出自成一套閉路循環,前一種被中超15強共同采用,后一種只專屬于遼足一家。
遼足沒有足夠的資本去跟風燒錢,也就不可能完成那種奢華闊綽到閃瞎人眼的人員結構建設,這是不爭的現實,也是遼足從未曾否認或試圖掩飾的事實。可是,遼足的虎頭大旗還得在中超版圖上迎風飄揚下去呀,這是各層各界對遼足的一致要求(或者說是需求),在供給環境和生長土壤得不到強有力的扶持改良的情況下,遼足通過長期的摸索和痛苦的實踐,終于踩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生存之路,這是不是不應該被詬病呢?
別人看不上眼的后備球員或中甲選手,被遼足買來后打磨些時日,便能一飛沖天。比如,200萬元買一贈一的丁海峰,一舉賣了五千萬;比如,從中甲擼來的石笑天和劉尚坤,都能時而闖進中超最佳陣容了;比如,從中乙撈來的孫世林,已經飛進豪門上海申花了;再比如,當年300萬元打包買來的于漢超、楊旭、楊善平那一隊大連少年,如今已經為遼足帶來了超過2億元的轉會費收入。在這樣一個鏈式反應中,遼足的識人眼光難道不是精準的?遼足的育人手法難道不是高明的?
提供這等眼光并完成這般培養的,顯然是遼足老練精悍的教練團隊。相比于一批接一批遠走的遼足球員,或許那份大輪廓清晰穩定的教練圖譜,才更是遼足真正的底蘊所在。把常規意義上的“人”,打造成“人才”,繼而把他們變成球隊的“財人”,這便是遼足特立獨行的活法,別人縱使有錢,也無法克隆復制。有錢可買魚,無錢當漁人,這是兩條并駕齊驅的路,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誰活得長久,誰就是英雄。
歐洲有那么零星幾家球會,因為能持續輸出球員,所以博得“兵工廠”的美名。而有著同樣行為的遼足,就得身披“賣血賣肉賣靈魂”的罵名,這樣的雙重標準是不客觀、不公平的。事實上,遼足的這個特殊生存模式,恰恰是值得整個中國足球產業的操盤者們來集體思考并深入研究的一個現象級課題。
就在不斷出售當打主力的這幾年里,遼足已經悄無聲息的為石笑天、劉尚坤、胡延強、倪玉崧、王皓、王琺、小王亮、張靖洋、雷永馳、宋琛、鄭濤、楊宇等一大批年輕球員,積累出了平均1900分鐘的中超出場時間。2017賽季,遼足的中超陣容就將由這些年輕人來擔綱搭造,如果球隊能成功完成保級,全中超都應該奉上一個大寫的服。而“遼足的活法”,亦將被證實是一條同樣能夠通往羅馬的大道,盡管這道路上方暫時晨光熹微,但走著走著,未必就不會艷陽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