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分公司出差,偶遇從英國來的Edward,之前彼此不認識,我和別人交談時他聽到了,看到我空下來,湊過來打招呼,先自我介紹,然后鄭重地問我是哪里人,我說北京人,他說是嗎?你沒在國外讀書工作過嗎,我說沒留過學,但工作過,他說不會吧,你英語在哪學的?我說JOB(工作中)學的,他說不可能啊,你一定在國外生活和學習過,我說是在德國生活過幾年,英語是工作語言。他覺得我的英語發音很標準,不像有些人流利是流利,但口音太重,就是Chinglish?(中式英語)。
我覺得自己英語還好吧,主要是我從小就感興趣,也略有點小天賦,所以上課就認真一些,加之后來工作中的鍛煉,到達了今天的效果。
其實20多年前剛工作時,口語并不是很好,主要是不敢張嘴,和老外對話一開始緊張的都不知如何應答,比如人家問,are you ready??我居然都卡殼了,后來逐漸的交談多了,口語才練出來。
說到外語,生活中親歷過一些事,非常有意思,由此感到語言真是一種不同種族的人們交流和加深理解的有力工具。
90年代末,在一家美國公司工作,一次去美國出差回來,給對方一位女同事回復郵件,本來想寫since I received your message.......結果寫成since?I received your massage.......原意是“我收到你的信息以后.....”.一下子變成“我接受你的按摩以后......”,當時明明做了單詞檢查,怎么還是出錯了,這個囧啊!郵件發出也收不回了,后來才發現拼寫檢查沒用,只要英語有這個詞,底下不會顯示紅色提示拼寫錯誤的,所以后來不但要檢查拼寫是否有誤,還要讀一遍看看通順不通順,意思對不對,詞用的合適與否。有意思的是,過了一段時間,美國總部給全球公司發了一個郵件,就是預防及處理sexual harrassment?(職場性騷擾)的政策,也不知和這事是否有關,心虛得不行。應該無關啦,畢竟不是故意的,不過還是讓我長了教訓了。
在一家瑞士公司工作時,財務部老板是澳大利亞人,我算是二老板,手下八九號人,有個可愛的東北小伙是其中之一,小伙干活不錯,英語水平一般,外表憨厚,并不善言辭,一次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小伙為了恭維一下澳洲老板,說老板your English is very flunent,此言一出,頓時大家捧腹爆笑,小伙子一下愣住了,可不嘛,你夸一個母語是英語的老外英語說得流利,這和罵他是結巴有區別嗎?其實我猜他想說的是你英語說得很清楚容易聽懂吧,可是用詞不當,這馬屁沒拍好啊。
2012年去美國,乘坐的美聯航,飛了10個小時,快到舊金山前兩個小時,開始早餐,輪到乘務大姐問我隔壁靠窗的小伙would you like some drink(?您想喝點什么)?小伙凝視了餐車幾秒,結結巴巴地說Ice.....大姐疑惑的看著他問,only Ice? (只要冰?估計此時大姐心中OS是中國小伙牛鼻啊,大早晨就吃冰,火力壯啊)我一看這架勢,小伙估計英語不好,趕緊低聲問他是不是要水,他說是,我趕緊向大姐說,water。這才給他解了圍。后來得知他是某國家大型企業的,出差美國。
我面試過一個80后姑娘,和我一起的美國小伙是我的下屬,姑娘談到自己現在公司時,問她公司業務規模,姑娘一張嘴,嚇我倆一跳,互相對視了一眼,300billion(3000千億),其實我猜是300 million (3億),后來上網查了一下,果真如此。當然我寧愿相信這是口誤,但是作為財務人員不應該啊。
隨著國門大開,國際交往的增加,移民,出國旅游,跨國經商,海外收并購,即便在國內的外企工作,以至一些社交場合,英語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工具,每個人天賦不同,水平參次不齊,不必糾結于此,但是適當提高自己還是有必要的,既方便了自己,也提升了職場競爭力,用非母語和外國人交流,不要怕張嘴,可以說的慢一些,有口音也沒什么,但是盡量了解對方的文化風俗習慣,把事說清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