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沛流離的遠征
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蔣介石正在廬山養傷,七個多月前在西安事變中他摔傷了后背,整個國民政府管理層被張楊二人率領的東北軍一鍋端了,不過最終國共兩黨實現了抗日統一戰線。但此時的蔣介石并不想和日本發生大規模沖突,即便有九一八事變的前車之鑒,蔣介石仍然寄希望于談判。東北淪陷后,日軍就把目光投向了華北,之前的長城保衛戰的失利導致整個長城防線崩潰,平津地區岌岌可危。此時的日軍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滅亡中國。蔣介石為了增加談判籌碼,一邊往河北增派兵力,一邊派談判團前去談和。但從盧溝橋事變中就可以發現,日軍是從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而不是從北面長城防線進攻的,因此當時的北平已經注定要落入敵手了,日軍絕無談和的可能。蔣介石在江淮地區部署兵力,做出的最壞打算就是犧牲華北,固守江南,當然淞滬會戰后,最壞的打算都成了癡人說夢。
7月29日,北平淪陷了,日軍肆無忌憚的出入于北京大學,漢奸和憲兵在城市里為非作歹,據傳聞有數百名大學生被逮捕迫害,眼看形勢愈發危急,為了保護國家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北平各高校選擇遷往云貴地區異地辦學,一些年邁的教授不方便遠行,只能留在學校處理事務。其實早在兩年前,京津的幾所學校就已經計劃內遷了,部分儀器和設備都提前運往了長沙,北平淪陷后,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聯合大學,教授和知識分子成為了政府轉移的重要對象,伴隨著文物、書籍和資金,大部分師生得以安全得轉移到長沙。
但不到一年,上海和南京相繼淪陷,國民政府也提前遷往了重慶。日軍的飛機間歇式的轟炸長沙,日本的軍隊也溯長江而上,西南聯大的大部分物資都被損毀和拋棄,無奈之下,西南聯大的師生只得再次內遷,這次的目標是昆明。聯大的師生分成三路,最主要的一路是女學生和教授老師,在國軍的護送下乘火車先南下到香港,在輾轉到越南,再從廣西乘火車到云南,另一路則先到廣西,再經過越南,輾轉數次到達云南。另一路則還有200多位體檢合格的男生,和11位自愿加入的教授(包括清華的聞一多、袁復禮、李繼侗,北大的曾昭掄,南開的黃鈺生)和助教,組成“湘黔滇旅行團”,從長沙出發,徒步穿越湘西、貴州,全程1600余公里,歷時68天抵達昆明。
值得一提的是這支湘黔滇旅行團,當時校方對學生們提出的要求是“借以多習民情,考察風土,采集標本,鍛煉體魄,務使遷徙之舉本身即是教育”,旅行團的學生身著軍裝,亦學亦兵,由黃師岳將軍率領。全團的開支由黃鈺生管理,他格外節儉,全團兩個月的開支不足一萬元,平均下來一個人只有四五十塊錢,也就是每個人每天僅有一塊錢經費,即便在經費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全團省吃儉用竟然仍有余款。就這么一支由大學師生組成的隊伍,從長沙出發,在祖國大西南的崇山峻嶺深溝峽谷中,一邊考察民情,一邊向著目標昆明前進。
絕境中的北平
北平淪陷后當天,日本軍隊就進駐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并強行搜查了北大的第二院校長室,雖然大部分的師生都已隨著大部隊南遷,但各個學校都在北平留下了校產保管委員會,由留守北平的教授們管理。這些留平教授平時靠學校郵寄維持費勉強度日,學校的財產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動力來源,這些教授為了保護校產而付出巨大的犧牲。但由于日軍強行占領校園,這一任務最終也沒能完成。在長達八年的日據歲月里,北大等學校成了日軍的管理北平的憲兵站和迫害愛國志士的監獄。校產保委會一再交涉,全無效果,只得全部搬出校園。偌大的清華園里,竟然沒有了清華人的蹤影,這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北大,清華這兩所有著光榮歷史的名校不僅遭到了戰火的蹂躪,同時也遭到了精神上的羞辱。
“留平教授”被迫離開了與之朝夕相處的校園,他們的生活處境必將更加艱難。周作人甚至已經準備“賣文為生”。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容庚記載了當時教授清貧的生活“教授最高之月俸,曾不足以購百斤之米,或一噸之煤。故破衣惡食變賣書籍家具以為生者比比皆是。兼任講師,受苦尤甚,至有步行往返四小時于道路而授課二小時者,其所得遠不如賣煙拉車之輩為優?!?/p>
起初校方依然每月為他們郵寄維持費。這些“留平教授”中,北京大學的四位“留平教授”本無太多爭議,但由于抗戰中周作人變節附逆投敵,無法拿出任命他為“留平教授”的電報稿而不得不委托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寫信證明確有其事??娊鹪础⑷莞趦鹊娜嗝淌凇澳戏綗o處可歸,正在翹首以待校長之命令也”。1938年6月17日,清華大學辦公處議決“留平教授”應于下學年前來滇服務,否則暫行解除聘請合同,且學校發給留平教授維持費以發至本年7月份為止。在這種情況下,吳可讀、張子高、溫德、劉文典先后離開北平,輾轉南下昆明。除此之外,而錢玄同、俞平伯、陳垣在內的許多不同院校的教授們因為身體狀況、家庭處境等多種原因無奈滯留北平,但他們也為祖國的抗戰和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苦中作樂的聯大
雖然清華北大南開三校長途跋涉數千里才得以尋得一處棲身之地,但新的困難又擺在大家面前。首先就是管理權的分配問題,梅貽琦是清華教授,在提名各個學院的院長和系主任的時候,過于偏向清華,北大的師生表示出強烈的不滿。當時各校互相告狀請求“分校”,爭取“獨立”。這時候錢穆站了出來,他力排眾議,認為國難當頭,大家應顧全大局,以和為貴;待抗戰勝利,各校自當獨立。這番道理得到了蔣夢麟的認同。于是大家便不再爭執了,倘若三人各自為政,聯而不合,想必會成為第二個“西北聯大”——西北聯大于1937年9月在西安成立,由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等組成,不到一年便分崩離析。
學校食堂做飯用的是陳米,被學生戲稱為“八寶飯”?!鞍藢氄吆危吭唬汗取⒖?、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也?!蓖瑯咏淌趥円渤圆伙栵?,于是金岳霖、朱自清等人組成種菜小組,推舉植物學家李繼侗當種菜組組長,生物系講師沈同當“種菜助理”,所有教授全程參與澆水施肥。除了吃的,住宿條件也非常差。學生宿舍是茅草屋頂,昆明多雨,一到下雨天屋頂就漏水,住在上鋪的同學把臉盆、水桶、飯盒都拿來接水。教室的條件稍好一些,用鐵皮作屋頂,但暴雨打在屋頂上聲如急鼓,老師講課的聲音根本聽不到。法商學院教授陳岱孫歷來以完美掌控講課時間聞名,每堂課他講完計劃內容后,說一聲“下課”,鈴聲立刻打響,萬無一失,令人稱奇,可是昆明的暴雨時常打亂他的計劃。一次,他正講到得意處,忽然一陣急雨,聲音大得使他無法講下去。他想了一下,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停課賞雨!”同學大笑,陳岱孫一臉無可奈何。
雖然昆明位于祖國的大后方,但當時東南亞的局勢也不穩定,日軍雖然無法攻入云南,但經常派飛機轟炸昆明,飛機來臨,城市就要響起警報,大家就要去防空洞里避難,被師生戲稱跑警報。有一次,空襲警報照例響起,師生們爭先恐后往外跑。國文系教授,有著狂人之稱的劉文典也跟著跑,突然想起自己“十二分佩服”的陳演恪身體羸弱,視力有問題,行動不便,趕緊率領幾個學生趕赴陳寅恪的寓所,攙扶陳演恪往城外跑。同學們要攙扶劉文典,劉文典不讓,大聲叫嚷:“保存國粹要緊!保存國粹要緊!”讓學生攙扶陳寅恪先走。大家正在那跑著,劉文典忽然看見沈從文也在人群中氣喘吁吁地跑,面露不悅之色。與沈從文擦肩而過時,對同行的學生說:“陳寅恪跑警報是為了保存國粹,我劉某人跑是為了莊子(劉文典在對莊子的研究上造詣極深),你們跑是為了未來,沈從文替誰跑啊?”
十四年抗戰給祖國帶來的是痛苦和磨難,每個人物都像水中浮萍,身如草芥、朝不保夕。西南聯大的師生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仍然不放下手中的教鞭,為祖國培養出一大批人才。
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
5位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等
8位“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朱光亞等
92位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工作
100多位人文大師......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