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感受】
深度工作這本書被很多大咖都推薦過,他們說深度工作是21世紀必備的工作技能,沒有這種能力很難在職場取得顯著的成就。
想要取得顯著的成就,必須要有專注力。專注力是牛源與普通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專注力高的人能夠事半功倍的完成特定任務下的工作。
《深度工作》針對了很多問題,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法。
書中有很多干貨,為什么會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下去選擇困難指數低的事情?如何增強我們的專注力?如何保持樂觀的態度?如何解決自己的心理傷害?
這本書超級觸動我的地方,根據習慣的養成能制定了一系列幫助在工作中養成深度的能力。制定自己的方案,并長期堅持下去,每個人都可以養成深度工作的能力這本書。
我悄咪咪告訴你,這本書真的可以改變你的工作。
【精華摘錄】
1.《深度工做》人是會被習慣影響的,如果你不能在日常工作時保持專注,那么你就很容易傾向做那些簡單的事情。相比較完成那些有挑戰性的任務,分心去瀏覽一會兒八卦的確是很容易的
2.深度工作指的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3.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互聯網使得這個世界扁平化了。
扁平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流通打破了地域限制,往大了說叫全球化,往小了說,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能容易取得聯系。
而這一點,從雇傭關系上來看,意味著雇主可以選擇的人更多了,他們可以輕易聯系到全世界各行各業的牛人。
今天這個大的社會背景總是獎勵那些行業里的佼佼者,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力度大。
4.新的時代你想獲得更多的財富,除了比以前做的多,你更應該比以前做得好。
這就要求你的職業技能,必須要進一步提高。而卡爾?紐波特認為提升你的技能,創造新的價值,你就要有深度工作的進階能力。
5.無論是榮格給自己在村莊建立起居所,還是比爾?蓋茨每年都要進行的兩次“思考周”,這都是為了創造無干擾的狀態。很多人把這兩人的行為理解為度假,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卓越的工作需要這樣的環境支持。
6.加利福尼亞大學信息學教授格洛麗亞?馬克專門研究注意力分散,在一項廣為引用的研究中,馬克發現對于知識工作者來說,即使很短暫的干擾也會延長完成一項任務所需要的時間。
7.所謂“最小阻力原則”,說的是在工作環境下,若針對各種行為對于底線的影響沒有明確的反饋意見,我們傾向于采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為。
8.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說過一句話:當一個人努力做一件事或真心關愛一個人時,幸福便悄悄來臨了。所以,從追求幸福的角度看,重點是要去努力做一件事,具體這件事是工作還是其他并不重要
9.全球知名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經做過一個研究。
他的結論是:“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10.契克森米哈賴將這種心理狀態稱作心流。換句話說,你感覺最棒的時候,不是無所事事的時候,而是持續深度專注地,克服重重困難,達成某個目標的時候。
11.為工作一般都有內在的目標、反饋規則和挑戰性,那么一旦你適應了這一套東西以后,開始深度工作,就容易觸發正向反饋,從而激活心流活動。
12.弗雷德里克森的研究顯示,在一段痛苦不安的人生經歷之后,你選擇關注的事物將極大地影響你對未來生活的態度。
這些簡單的選擇可以為你的情緒提供一個“重置按鈕”。凡事往好處看,確實能帶來積極的效果
13.關于這一點,還有神經學方面的支持。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年輕人的大腦面對積極和消極消息的時候,主管情緒中心的杏仁核都有劇烈反應。
而老年人只有積極消息的時候,杏仁核才有所反應。相比較而言,老年人幸福感更好一些,他們并不是條件更好,而是因為他們忽略了負面的消息,享受積極的消息。在沒有改變環境的情況下,他們自己的感受提升了。
14.我們就能明白,既然你的世界是你所關注事物的產物,所以你全身心投入,做深度工作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認為你的世界是具有非凡意義和重要性的。
15.而且由于時間就那么多,你專注于工作,就排除掉了很多細小的無意義的,讓人不愉快的小事,于是你的幸福感更加強烈了。
16.用卡爾·紐波特的話來說,那是因為任何支持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質的還是認知上的——都可以帶來一種神圣感。
這種感覺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本質上是你感知到了手藝人做手藝的價值。
17.從概念上看,深度工作就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無干擾狀態,一個是專注。
18.現在我們有一種認知,認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使用的過程中會不斷消耗。按照這個觀點來看,上面的實驗對象之所以很難抵抗欲望,正是因為這些煩擾榨干了人們的意志力。
因此,我們深度工作的一大方向就是想方設法,節省意志力。
而最節省意志力的其實是形成自己的習慣。我們常說習慣成自然,很多事情就不怎么費勁了。
20.所以我們第一步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方案。
第一種方案,叫禁欲主義哲學的深度工作方案。這種方案適合這樣一類人——對世界的貢獻是實在的、清晰的、可以個體化的,你比如作曲者、發明家、寫作者、程序員等等。
因為這種深度工作哲學,主要是通過摒棄或最小化浮淺職責,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的。
第二種方案,叫雙峰哲學的深度工作方案。這種工作方案就比較折中了。它不會完全屏蔽職業生活的干擾和膚淺內容。
采用這種方法,你就可以劃定一個時間段,比如一周每周你安排4天是深度工作,1天是膚淺工作。或者是把1一年劃分成幾個時間段。
第三種方案,叫節奏哲學的深度工作方案。這種方案和雙峰哲學很類似。不過雙峰哲學至少是以天為單位的,而節奏哲學則可以以小時計算的。
第四種方案,叫新聞記者哲學的深度工作方案。這種深度工作來源于一名叫做沃爾特·艾薩克森的記者。
他有一個本事,就是隨時都可以進入深度工作狀態,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他會抽十分鐘去寫東西。
他建議任何嘗試做創造性工作的人都應該忽略靈感,用《紐約時報》大衛·布魯克斯的話來說:
“偉大的創造性頭腦會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
21.想要進入深度工作狀態,你需要做一些心理建設。你得有嚴肅認真對待你手頭任務的心理。如果你長時間沒有過深度工作,那么你需要設法推動你的深度目標占據心理優先的地位,這樣才有助于你解鎖必要的心智資源。
調動心智資源,還有一個角度,那就是不要獨自工作。這個需要解釋一下,我們之前說過,無干擾的狀
偶然創造力”的理論認為:允許員工與其他聰明的協作者相遇,就會有新想法涌現出來。
重點是深度工作如何利用這種協作優勢。
22.作者有一條忠告,不要過分追求交流和積極的偶遇,因為這很容易破壞專注的狀態,因為最終我們是靠專注于深度目標而在各種想法的漩渦中提取有用之物的。
23.進入深度工作狀態的過程,要懂得張弛有度
24.《4個執行原則》的作者說過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這句話用來形容深度工作也是正確的。
25.你最好專注于少量“極端重要的目標”
26.確立極端重要的目標之后,你要邊做邊衡量自己做到的程度。一般我們喜歡按照成果來評判優劣,但實際上有因才有果,與其衡量成果,不如衡量你投入的時間。
27.為了追蹤效果和自我監督,建議你準備一塊計分板。這東西你會頻繁地看見它,所以會制造一種氛圍,能強化你的深度工作動機。你在上面可以寫上你的目標和你的深度工作效果。
一定要有問責機制。你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做得好可以慶祝,做得不好就要反省。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我欺騙。
28.荷蘭心理學家艾普·狄克思特修斯的一個研究證明,在大腦緊張工作后的安逸時光,能夠激發潛意識和心理能量去解決未解決的難題。換句話說,專注固然好,但是有時候放松一下,大腦會給你驚喜。
29.專注作為一種心智力量,想要增強它,是需要時間練習的。而且一旦你長期訓練專注,你的收獲將非常驚人。
你注意觀察那些在某個行業做得好的人,他們基本都比較認同“很多事物都是相通的”這樣的說法。
30.因為經過訓練后的心智能力,用來學習新東西也是很快的,這種狀態能讓他們很快意識到不同領域的相似性。
31.如果你需要做的是必須要去做的事,那最好就直接更換一下時間安排,開啟下一個網絡時段,但是一定要記住,哪怕開啟新的網絡時段也最好延遲5分鐘,這不會耽誤你很多事,但從行為主義的角度看,這個行為是有意義的,它至少代表你抵抗分心,把你想要上網的感情與實際上網的回饋這兩者割裂開來。
這種訓練也需要持久的練習。
所以,在非工作時間,比如晚上和周末,卡爾·紐波特也建議大家采用這種方法,按照計劃使用網絡
32.而是“苦思冥想”的冥想,相當于一種專注的高精度的思考過程。只不過這種冥想不是發生在深度工作的時候,而是在閑暇時刻,因此作者卡爾·紐波特把它叫做“有成果的冥想”。
這個冥想就是要你在身體勞作,但是心智空閑的時候,將注意力集中到你亟待解決的某個深度工作目標上。
34.而是說在本來休閑的時間去嘗試克服分心,這對你的深度工作能力是有幫助的,可以逐步提高你的專注力。
35.那這種時候就要試著收回你的注意力。多留意自己的行為,主動去克制,就會逐漸能控制自己的思緒了。還有就是假如你的深度目標比較困難,那么初學者還很容易停滯不前,就像卡殼了一樣,這時候同樣你都要提醒自己,把注意力往下一步推。
36.記憶力訓練對專注力的提高也極為驚人。
卡爾·紐波特引用圣路易斯市華盛頓大學的記憶力實驗室負責人亨利?羅迪格認知測驗的結論說:“記憶力運動員和其他人之間在認知能力方面最大的區別之一完全不在于能夠直接測量的記憶力,而在于注意力。”
換句話說,記憶力訓練帶來了專注力的提升,而專注力是學習的最好特質。所以卡爾·紐波特在書里介紹了一種訓練記憶力的法門,這個法門是美國記憶力冠軍羅恩?懷特的記牌技巧。
37.技巧的原理很簡單:因為大腦不適合去記抽象的信息,而是十分擅長記住場景。所以這種記憶術的關鍵就是創建并關聯場景。
第一步,穿行自己家里的5個地方,在大腦中建立一個影像庫。
記下你在每處所看到的圖像。
第二步,按次序記住每個地方10件相對比較大的物品。
這樣就有50個東西了,再隨便添加2個容易記憶的東西,湊夠52個。
第三步,把52張牌中的每一張與一個難忘的人或東西相對應。
比如說黑桃Q,你就可以與QQ對應,紅桃2你就與心心相印衛生紙對應起來。記住這種關聯。
第四步,開始記牌。
你要按照第一步的順序腦海里依次途經52個物品,每遇見一個物品,就看一張牌,然后想一件難忘的事。
38.我們不應該因為它有一點好處就選擇它,而應該好好評估它對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一個對培養深度工作習慣有興趣的人,就更應該謹慎地選擇這些工具。
暢銷書作家邁克爾·路易斯就認為玩這些網絡工具會消耗自己的精力,從而減弱他進行研究和寫宏大故事的能力。
以,重點是你要搞清楚你的職業目標和生活目標是什么,然后開始考慮新的工具對這兩個目標有何種類型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還是沒什么影響。
39.卡爾·紐波特認為,只有你認為一種工具會帶來實質的積極影響并且這些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后,才建議你繼續使用這種工具。
40.你可以試著停止一段時間社交媒體的使用,你不需要刪除他們,只是控制自己不去點,堅持一個月,然后你只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個,如果你沒有停止使用這個服務,你的生活會好嗎?
第二個,你的那些關注者、友鄰真的非常在意你有沒有上網嗎?
如果兩個都是否定的,那么卡爾·紐波特建議你永久性地戒掉它們。
41.如何協調深度工作與膚淺工作的關系。
那就是:盡可能多做深度工作,少做膚淺工作。
詳細論證它,我們需要4步:
第一步,需要證明深度工作是有巨大價值的,而膚淺工作價值是有限的,所以要多做深度工作;
第二步,你需要為所有工作做好規劃,并且在規劃中給深度工作更多配額;
第三步,分清楚你的工作的深度程度,找到真正的深度工作內容;
第四步,向老板申請膚淺工作的預算。
更少的正式工作時間有助于擠壓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個人都只有更少的時間完成任務,他們就會更加尊重時間。
人會變得珍惜時間,而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42.我們要多做深度工作,那么首先就是要做計劃
第一是當你制作出這樣的計劃表的時候,不要害怕預估錯誤。
換句話說,我們是用計劃來應對變化的。計劃表是為了引導你一天的工作的。
其次,你列好計劃了,突然又來了新的事情,不要緊,在你的計劃上把新任務添加上,或者修改一下你的計劃。
總之,你的目標是掌握對工作的主動權,而不是維持既定計劃
43.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則,如果你突然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想法,或者是有一個特別的契機,對完成你的深度工作有幫助,那么你都可以把制定好的計劃甩開,而把這個重要的事情,當成是最主要的工作。
需要在計劃中分清楚這二者的區別。
44.卡爾?紐波特介紹了一個評判小技巧。他說如果你看到一個任務,就問自己:“要讓一個剛畢業還沒有在該領域接受特別訓練的大學生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幾個月?”
比如說,寫一個學術文章,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要半年的時間,要是說做一個公司季度銷售分析,那這個問題就可能一個月就夠了。
45.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向老板申請膚淺工作預算。
首先,要和老板說明你對工作的深淺程度的看法,因為大部分人其實沒有意識到膚淺工作給日程計劃帶來的整體影響。
你可以從對專注力的破壞,以及對深度工作時間上的壓縮兩個方面來說服你的老板。
46.這就要介紹一下他的所謂“固定日程生產力”了。理念說起來簡單到難以置信,就是他確定了一個堅定的目標,在某個固定時間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尋找提高產出的策略以達成目標。
但這個思路的產出非常驚人,并且使用這個辦法的人不僅僅是卡爾?紐波特,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拉蒂卡?納帕爾也是這方法的擁躉。
而且由于按照配額來分配時間,會覺得時間這種資源非常有限和寶貴,會讓人產生稀缺思維方式,因此做事情會更有計劃和目標感。
47.固定日程生產力的這兩個好處可以讓你的工作效率大增
第二個技巧是有關回復的技巧。很多人看到一封郵件,會立刻就回復。因為這樣會顯得自己高效。
但是如果你不做很多技巧性的處理,那么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問題會來回確認,很浪費時間。
所以當你準備回復某個郵件的時候,建議你按照流程思維組織語言,就是你要說清楚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你的詳細要求,對對方的要求。
比如說有人問你,我寫了一篇文章,你有什么意見。那么你就可以這樣回復。
“我會看的,而且本周五會發回帶評論的修改版本。在這個版本中,能改的我會直接做編輯,另有一些我認為應該完善的地方會加上評論,你注意一下。到時候,你按照我的標記來完善一下,提交給我最終稿即可。
無需回復本信息,也不用在我返還編輯稿后跟進交流,你可以放手去做,當然有問題時可以聯系我。”
【下一步行動】
1.一次只干一件事
2每1個30小時之后休息10分鐘
3.學會說不
4.增加工作的挑戰與獎勵
5,多進行有價值的工作,對低價值的工作外包
6.減少任務切換時間
7.完善計劃表
8.做一些儀式感的工作,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9.凡事積極思考,就像《活出生命的意義》中說的,凡事都有它的意義。
10.圖像記憶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