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都是輸,是否還值得一過?”——讀約翰·威廉斯《斯通納》
從書的開頭:”威廉·斯通納是1910年進的密蘇里大學,那年他十九歲。“
到書的結局:他死于癌癥,終年六十四歲。”那本書快速越過他不動的身體,跌進房間的寂靜中。“
六十四年的人生里,斯通納好像從頭到尾都是loser,甚至所有可以稱之為起色的東西最后都失去了:
以為會有的美好婚姻,卻發現妻子日益孤僻與神經質,終其一生都是小心翼翼,相互折磨;
真心熱愛、全心投入的教學事業,卻不愿給院長放水而面臨漫長的排擠,再無翻身;
一心一意愛著的女兒,卻在神經質的家庭里持續消沉,與他漸行漸遠;
那短暫的羅曼史,讓自己體會到真愛的人,最后卻不想改變彼此的自我而雙雙放手;
唯一有過的勝利,好像也就是那次初級教學課上與院長的教學方法之爭,但在他心里也更像是一次”通過無聊和冷漠而贏得的勝利“,就連他都嘲笑自己。
面對他生命中越來越多的冷漠和麻木的時刻,他開始也有不愿意,他希望有事物能刺戳他,給他生機。但是他漸漸也明白了,人生中的各種東西都是徒勞和一場空,而且最終都會消解成一片撼動不了的虛無。
所以,在他的四十三歲,便已經”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東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費心記住的事物“。
斯通納,也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是又有誰承諾過我們都會有成功的人生,所有的堅持都會勝利呢?這樣想來,是不是就可以繼續蒙著頭一條路跑到黑了。
這本書看得很快,也許孤獨的故事更適合我這種孤獨癥患者閱讀,書封上寫著”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經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在好幾處都明白斯通納為什么會這么想,因為自己也有過相同的掙扎,內心的掙扎有時與生活經歷的事情無關,而與對內在自我的探索有關。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存在的價值,這是一種力量,一種證明自己活著的力量。
”若人生再無生機,是否還值得一過?“這是我讀這本書不斷問自己的問題。書封的那句”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好像能回答這個問題,只不過,這么清楚地認識自己,又真的是幸嗎?有時覺得就算是痛苦,也想清醒著,有時又寧愿輕松地無知著,或許我們都會這么反復掙扎著地過下去吧。
我理解斯通納所有出神的片刻,那都是內在的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抗衡,這么掙扎蕭條的人生,對世界也許毫無意義,但對個人來說,便是全部。
最后,我欣賞斯通納對文學和藝術的”古老的激情“,文字總是具有拯救性。
書摘:
他的思想不愿跟著他期待的方向走。他的注意力經常從握在眼前的書頁上溜出來,他發現自己越來越頻繁地木呆呆地盯著前方,卻什么都沒看,好像他的頭腦時刻不停地騰空著已知的一切,而且意志也好像掏空了自身的力量。他有時覺得自己像某種植物,而且渴望著某些東西——甚至痛苦——來刺戳他,給他帶來生機。
他辛苦追求的平靜,當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時間那么少,而要讀的東西那么多,這份寧靜開始破碎了。
你最初愛的那個人并不是你最終愛的那個人,愛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一個過程,借助這個過程,一個人想去了解另一個人。
一種柔軟感纏在他身上,一種倦怠感爬上他的四肢。一種他自己的身份感忽然猛然襲來,他感覺到了這個東西的力量。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經是什么樣的人。(到死的一刻,斯通納仍然知道自己還是最本真的自己。)
斯通納想當一名教師,他成了教師。但他知道,他永遠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是一個冷漠的人。他曾夢想過某種正直,某種絕對的純潔。他尋找過妥協和無關緊要的攻擊性消遣。他曾想象過智慧,在漫長歲月的盡頭,他找到了無知。還有什么呢?他想,還有什么呢?他還期望什么呢?他問自己。(斯通納在生命的盡頭就像他的一生中一樣,沒有期待也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