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活美學智慧
本書認為在移動互聯時代,“場景”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它是重構人與商業的連接。一旦新的場景被創造出來,新的體驗也必將隨之而來。場景思維讓商業更有溫度,書里描繪了正在發生的商業革命和支撐場景的四大要素,通過構建場景的“四即”方法論,用場景不斷重構傳統商業模式中的產品、營銷、渠道、定價策略,以及流量獲取等模型。
場景思維就是把商業運營中的一切還原到以人為中心,做人事、說人話,讓人更爽、更舒服的一種思維模式。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的回歸。
伴隨著場景時代的到來,傳統商業模式中經常談到的:品牌、營銷、渠道、設計、研發、市場、攻關、銷售和鏈接方式等正在被場景重新塑造。移動互聯時代的個性化在商業上正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社群化與場景化特征。
構建場景的方法論:產品即場景,產品等于場景解決方案。分享即獲取以人為中心的新分享能力讓品牌等于故事、文化和情懷。跨界即鏈接:跨界的鏈接擊穿了各種場景的娶個,形成新體驗、新品類和新價值。流行即流量,流行成為流量的新入口知識由占據亞文化流行趨勢的制高點,才能掌控流量的話語權。
互聯網定義的新場景:
1.場景是真實的以人為中心的體驗細節。場景依賴于人,沒有人的意識和動作就不存在場景。
2.場景是一中連接方式。連接人與物,連接人與人,連接一切。
3.場景是價值交換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現形態。
4.場景構成堪比新聞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連接方式。
我們的連接通過場景表達,選擇何種場景,就決定了什么樣的連接方式,構建什么樣的社群,最終成就什么樣的亞文化。場景本質是對時間的占有。擁有場景擁有場景就擁有消費者時間,就會輕松占領消費者心智。新的體驗,伴隨著新場景的創造;新的需求,伴隨著對新場景的洞察;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一種新場景的流行。
支撐場景的核心要素
今天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建構方式就是場景化,塑造場景化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核心要素:
1.體驗。"體驗"作為商業邏輯的首要原則,將大范圍、多維度重塑和改造場景。
2.鏈接。基于移動互聯技術和智能終端所形成的動態"鏈接“重構,讓場景能夠形成一種多遠的碎片化。
3.社群。社群感、亞文化形成內容能力的可復制,造成大規模傳播和用戶卷入感。
4.數據。大數據成為量化驅動場景商業模式的底層引擎和樞紐元素。
『體驗美學』重塑新的商業價值邏輯
場景顛覆傳統流量入口,反映的是這個時代消費精神的變化,是基于體驗美學的場景經濟范式。為用戶提供價值,需要新場景的解決方案--為用戶創造超越期待的體驗,建立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
讓用戶給產品(品牌/社群)做貢獻,比讓利給用戶更重要、更有價值。
“體驗”是決定用戶消費意愿、消費動機乃至最后轉化環節的核心。體驗已不只是解決痛點,更多時候是解決用戶的甜點、癢點、尖叫點和興奮點,這才是“引爆點”。
如何摒棄傳統的流量思維,為用戶創造新價值?場景的解決方案正是為用戶創造卓越的體驗。包括以下:
1.塑造體驗的層次感,體驗的層次感決定了場景的真實性。
2.體驗要有細節,細節足夠真實,才能吸引用戶加入。
3.提供基于長期消費伴隨的擁護者養成類體驗,并把控制器交給用戶。
『社群』是場景的動力機制
社群形成的勢能,是推動場景商業化的動力,沒有社群場景就無法形成勢能。
移動互聯時代的消費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六個鮮明特征:
1.“想要”而不是“需要”。
2.追求即視感,所見即所購。
3.態度比功能重要。
4.追求價值敏感性而非價格敏感性。
5.自我表達與小眾認同超過大眾評價。
6.社交網絡評價大于現實溝通評價。
個性化的場景生態是以人為邏輯、以體驗為核心、以連接為中心、以社群為最大公約數的商業環境。
今天判斷一個企業能否進行產品迭代,能否快速形成一種消費主張,很多時候是看它對場景本身的定義能力和對亞文化社群的影響能力,稱之為“場景力”。
以人為核心的社群思路
商業就是忘掉生意、忘掉商業,是要去思考我們和擁護者的關系。用戶不再是用戶了,而是擁護者;品牌也不再重點突出產品的自身功能,而是突出它和用戶有情緒共鳴的結合點。
傳統產業轉型的關鍵一步就是,能否在品牌現有的產品和服務所提供的價值之外,創造基于新場景的附加價值,并為消費者創造獨特的體驗。
傳統企業轉型中場景重構的五個維度
1.組織構建方式的改變:從穩固的組織邊界進化為跨組織的合作
2.產品定義方式的改變:從功能進化為場景解決方案
3.渠道拓展方式的改變:從傳統中介進化為圈層化的新接觸點管理
4.客戶經營方式改變:從傳統的CRM進化為社區運營和亞文化建設
5.商業模式改變:從傳統的售賣邏輯進化為數據經營邏輯
本書的核心問題是:
1.產品是什么?是場景,是場景的解決方案。
2.渠道是什么?是人,是人與人的互動性,場景觸發的一種新連接,應用軌跡形成的連環場景,人是渠道的核心。
3.研發是什么?研發意味著用戶的大規模參與,研發本身意味著各種利益相關者共同的合謀和基于場景最真實的一種還原。
4.營銷是什么?營銷是基于熱點的迅速轉化,是基于互聯網的內容產品,只有內容,才能在互聯網場景引爆流行。
5.品牌是什么?其實已經沒有品牌、沒有商標了,所謂的差異化和識別性,在人群中氣味一聞便知。是不是我的菜?是不是同行?是不是同道者?
如何做有效的營銷?
1.讓內容更加『內容化』
2.讓情感更加溫度化
3.呈現的界面多樣化
4.不要怕拉仇恨
場景入口邏輯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不再是簡單執著于產品研發,而是專注洞察新的場景可能
不再是拘泥于自我本位訴求,而是激發用戶主動傳播分享
不再是紅海競爭性流量獲取,而是新品類獨占新場景紅利
場景背后是新型的CRM系統構建,是數據產品建模和輸出成為場景底層邏輯,是智能終端與結構化數據下的全場景體驗。這種數據的挖掘和監測過程,可能是WIFI、是O2O支付,是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傳感器、智能空氣凈化器以及互聯網汽車。
構建場景的“四即”方法論
按照作者的觀點,新商業模式和營銷已經在逐漸被場景方法論重構。書中概括為“四即”:產品即場景、分享即獲取、跨界即連接、流行即流量。
產品即場景:產品的功能屬性(Inside)+連接屬性(Plus)=新的場景體驗
inside=內核,Plus=外延;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O2O線上線下之分,重要的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以場景粘性為中心的解決方案。
分享即獲取:分享思維是互聯網核心精神之一。在分享模式下,資源越用越有價值。當人成為了新的渠道,用戶是傳播者、分發者抑或營銷者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信任和人格背書。
跨界即鏈接:場景電商框架里,六度空間理論正在被更多公司和品牌證實并簡化——任何兩個陌生企業,通過強BD,找到接觸點,彼此形成互補的品牌連接,就是跨界即連接。
流行即流量:場景流行最重要的成因是亞文化現象和擁護者之間的真實地情感關系,用戶甚至是催生亞文化的超級傳播者。
場景的商業應用
場景定義=戰略,定義什么樣的場景就意味著要做什么樣的事情和不做什么樣的事情,也決定了企業和品牌的戰略方向;
場景方案=產品,特定場景的應用方案就是產品或者服務;
場景功能=渠道,場景思維下,商品和信息的渠道融合,我們更在乎場景本身是否能否通過人得連接、分享和傳播,快速構建可分發的渠道;
場景勢能=營銷,勢能代表的是連環過程中品牌、用戶愿意去連接場景的可能性;
場景細節=流量,當產品和服務找到恰好的場景時,在細節中將兩者連接的點具體化,從而產生流量。
場景故事=品牌,消費者對品牌的感知已經不僅僅是對形象的感知,而是對品牌故事、溫度、人格等綜合維度的感知;
場景用戶=社群,在場景中,用戶基于同一個亞文化的需求,容易形成社群,但社群需要有意識的去運營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