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體,要學會給生活做減法
“興趣廣泛”聽起來是個褒義詞,以前我以它為榮,慢慢我發現這是一個坑。
自從有了朋友圈,仿佛發現自己與各行各業的人有著鏈接,仿佛覺得自己見多識廣,仿佛每個行業都無限美好......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古典老師說他已經關閉朋友圈好久了,并沒有因此而錯失重大信息,也并未因此失去朋友。
這段話給我當頭一棒:我刷朋友圈的目的是什么?
羨慕一下別人?尋求同行者?憐憫一下自己?愉悅身心?
可是,這些人類的情感、智慧需求有沒有其他獲取渠道?當然有。
社交工具出現的終極目的是便捷溝通,便捷信息。
然而現實是:我們每天被大量信息圍繞,被大量APP圍繞,請問大家我們在覺得便捷的同時有發現什么呢?
選擇變多,糾結體增加,感性煩惱困擾......
在古典老師的影響下,我已經不看朋友圈三個多月,最開始十分不習慣,到現在我會不定時翻看,但只要超過兩分鐘,自己都會覺得不耐煩,如果某一時刻特別想誰,會專門翻看一下ta最近狀態或直接微信。
這種感覺真的很不錯,尤其對于“興趣廣泛”的我而言,少了很多干擾,專注于自己的“年度成長計劃”。
我是怎么改變的呢?
001.目標引導。想想自己的年度關鍵詞,在手欠翻看朋友圈的時候尤其是看到無聊消息,心生不悅,用不愉悅感說服自己,同時告訴自己快去干活!
002.缺什么,貼什么。我把自己的手機屏幕換成古典老師的“專注”,每次看到都在暗示自己。
003.找點樂子。不刷朋友圈的時間總得找點事做,轉移注意力。于是我加入讀書營、自學手賬、聽講座聽分享......
下班之后的幾小時,日子過得無比充實。
朋友圈是什么?是工具,應該為我們所用。而我們卻逐漸成為它的奴隸,每天在上面消耗太多精力 ,請問:值嗎?
亦或者如果每個人在發朋友圈的時候都三思而行,自己的言行會不會給大家打來困擾,多點同理心,那朋友圈也是一片凈土,供我們分享、學習的絕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