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一歲半多,第一次遭遇反復發燒,燒退后不肯進食,我想起大寶一歲多第一次發高燒,退燒后連母乳都不肯吃,最后有朋友提醒可能是咽峽皰疹,去醫院檢查,果然是!
當時第一個反應是,小寶也是咽峽長皰疹了!雖然這是自限性的病,但是不吃不喝的狀態對大人孩子都是很大的考驗。
沒有猶豫,立即帶小寶去醫院檢查。
果然不出所料。
醫生直接問:打點滴嗎?
我驚呆了!說:打點滴是不考慮的,孩子第一次來看病,還沒吃過藥呢,你給開一些溫和點的、簡單點的、各種成分比較少的藥……
輪到醫生驚了!他看了看病歷上的出生日期,用不能置信的口氣說:一歲半多了,第一次來看病?沒吃過藥?
我更驚了:這很奇怪嗎?姐姐快5歲了,除了預防針,也沒有打過其它針啊!
滿室震驚!然后一群媽媽抱著寶寶圍上來,這個說:我家7個月,打了好多次點滴了;那個說:我家一歲多,從6個月后每個月都來醫院打針,吃藥根本好不了……
我被震撼了!
雖然一直都知道,我們國家存在過度治療、過度用藥的情況,但是統計的抽象數據遠遠沒有身邊活生生的例子更能帶來觸動!我看著那個小小的6號診室門里門外十來個媽媽,懷里的孩子都不超過3歲,都是醫院的常客,心里堵得慌,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來。
從醫院回來,小寶不肯吃藥,掙扎得非常厲害,所以象征性地喂了兩次,就沒有再喂了。這時,微博上有個媽媽私我,說她的孩子一樣的情況,但是打了三天點滴。
我想,除了醫生的過度治療和過度用藥外,造成這種現象的,背后一定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是什么,讓我們的孩子這么“弱不禁風”了?
有人會說:環境污染嚴重啦,食品不安全啦……,有什么辦法呢?這些我們都改變不了!
是的,這些大環境我們都暫時改變不了。
那么,作為父母,我們為孩子創造的小環境呢?我們的養育方式和理念呢?
又有人說:這與孩子的身體健康有什么關系呀!
首先,我們的民族是個非常重視“喂養”的民族——甚至過分重視“喂養”到讓人感覺養孩子和養豬沒有什么區別:給好吃的、盡量多吃、長胖點、少動。
所以,很多孩子被迫早早斷奶改喝牛奶(很多人認為牛的奶會比認得奶更好,不知道是不是也認為牛比人更好?)、被迫過早過多攝入難以消化的肉類、過度喂養、太少運動,這些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孩子完美的自我調節能力受到破壞、積食、運動不夠,間接結果是孩子被迫進食、限制運動,心理壓抑,情緒低落。
另一方面,對“喂養”的重視還體現在“精細”或者說“精致”上。玩具、用品每天要消毒,濕紙巾、洗手液大量使用,爬行有專門的爬行墊(爬行墊外不能爬,更別說外面的地板上了),永遠比大人穿得多,不許玩泥巴、雨水、沙子(決明子代替)、落葉……
我見過的最極端的例子是:1歲左右的孩子出門,不許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也不允許別的小朋友碰孩子的推車(如果被碰到,保姆得回家洗一遍車子),不允許和別的孩子有肢體接觸,大人穿短袖的時候,給孩子穿兩件長袖。
孩子缺失了少量持續接觸細菌病毒的機會,卻積累了很多難以排出體外的化學物質;孩子沒能體驗自由玩耍的快樂,感受到的多是被否定被限制的壓抑,又被“過度保護”,逐漸失去自我調節的能力。孩子的身體,能好嗎?
其次,當孩子生病,大多數家長做的,不是尋找病因、幫助孩子增強抵抗細菌病毒的能力,而是“盡快地消除癥狀”。
比如孩子咳嗽,我們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咳嗽,不去修復孩子的呼吸道粘膜,只是要求醫生“盡快止咳”。
比如發燒,有各種原因,很多情況下孩子都可以物理退燒,發燒24小時內驗血沒啥用,可是我們不管,我們只要求醫生“盡快退燒”。
舉這兩個例子是因為咳嗽和發燒本身都不是病,只是身體免疫系統抵抗細菌病毒的一種表現,發燒和咳嗽都有一個展現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身體不斷激活和調動免疫系統,病癥也就是在免疫系統與“外來侵略者”不斷交戰中展開,免疫系統在實戰中不斷得到增強,并在很多的時候最終戰勝“外來侵略者”,使人體恢復正常。
大多數的感冒、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手足口等都是自限性的疾病,也就是自己會好的。有個玩笑,說“感冒了,吃藥2周就好,不吃藥14天就好。”
而如果過早的針對癥狀用藥,控制了癥狀,引發癥狀的細菌病毒還在身體里,病因并沒有消除。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某某醫院的醫生很好!上次我孩子得了……病,去某某醫院,醫生給打了一針,立馬就好了!”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想:病程的展現有個過程,那疾病的去除也有個過程。打一針立馬就好,那一針要么就是不必要的,要么就是藥性太強了,對孩子的身體好還是壞?而且,我們以這個評價醫生和醫院的好壞優劣,那醫生能不拼命開藥拼命打針嗎?
第三,重身體輕心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們的民族對于孩子身體的過度呵護與對孩子心理的過分輕視形成鮮明的反差。很多人可能聽說過心理對身體的影響,但很少人能知道,這個影響到底有多大?記得看過一篇文章,《生病的孩子,八成是因為傷了心》,比較詳細的描寫了情緒和心理對孩子身體的影響,看了讓人震驚不已。也曾經聽一些咨詢師說過,6歲以前的孩子,大部分的病是對父母控制的憤怒和反抗投射到身體上。如果說這些都是沒有量化數據證實的,那以下這些可就是真實的調查數據了:美國心理學專家琳達·卡姆拉斯在2004年8月召開的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指出,三周歲美國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齡的中國孩子多55.6%;同時,與美國兒童相比,中國兒童發生內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分別高出92%、1.3%和138%。
而現在對比10年前,中國兒童的笑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不是更燦爛,而是更沉重。
我和朋友都曾陪自己3、4歲的孩子在傾盆大雨中玩耍,玩水花、踩水坑,孩子笑聲不斷,事后也并沒有感冒、發燒等。到夏天,更是讓孩子長時間玩水,孩子一次也沒有因為玩水感冒過。當然,這也與孩子身體素質好有關。但是,孩子良好的身體素質正是之前一直放手讓她開心的玩的養育方式下養成的啊,我的孩子是提前剖腹產出的,很瘦小,出生的身體基礎并不是最好的。
記得孩提時在農村,放學回家遇上下大雨,干脆收起傘在雨中奔跑、玩耍,淋得渾身濕透,但是那種自由自在的酣暢和歡樂是無法形容、無可替代的(80年代的人,很多人有這個經歷吧!),印象中也并沒有因為淋浴生病過。
同時,我相信很多人也能夠記得這樣的經歷:自己很想做的事被父母武斷地拒絕,甚至還遭遇到諷刺、批評和打罵,內心的委屈、痛苦和憋悶,很久都消除不了,一直壓在心理,吃飯不香、干活沒勁,整個人仿佛大病一場,精、氣、神都被抽空了。
每次有人問:你的孩子為什么身體這么好?我都會回答:“她每天都很快樂!”不是說快樂的孩子完全或者絕對不生病。我的孩子也在季節變換的時候也會不小心感冒、發燒,但是絕大多數時候都能憑借自身的免疫系統和適當的護理自愈,而不需要依賴吃藥或打針。除了預防針外,孩子沒有打過針,吃藥的次數也不需要5個手指頭來數。
正如中國有句古話: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狀態好的人,身體的各個系統機能都達到最好(包括免疫系統),應激反應靈敏,系統間協調作用順暢,抵抗力自然強了。
而且,在我看來,哪怕心理健康不能增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本身也比身體健康更為重要。這個社會很多四肢健全、體貌端正的人,但又有多少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