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員工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企業倒閉的倒閉,裁員的裁員,失業率居高不下,人人自危:《疫情使全球近半數流動人口生計受威脅》
收到裁員或者企業停工的通知,朋友圈也時有發生,很無奈。
也有一些人無故被迫失業:《別人等來的是復工,而我等來的卻是裁員》。
疫情下,普通人別說找事做,能保住工作就不錯了。聽身邊人說,門店要裁員,由三人裁減為兩人,可是都不愿意走,只好委曲求全繼續待下去:三個人領兩個人的工資。
看到這些消息,我感動難過,也很同情。
? ? 一、誰決定了你的失業
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誰決定了你的失業?
不用想,肯定是老板。
倒也沒錯,裁員通知是經過老板的口發出的,作為被接收者,好像是這樣。
那咱們換個例子,這個例子你一定聽說過:雄雞一唱天下白。
我們聽到公雞打鳴,就知道天亮了。按時間排序,公雞打鳴永遠排在你聽到之前,于是我們一睜眼就看到天亮了。可是我們能說是公雞打鳴導致天亮的嗎?
哼,這么簡單的問題,我怎么會掉坑?
沒那么簡單。
老板發出裁員通知就好比公雞打鳴,我們聽到聲音,發現天亮就好比我們接收到裁員通知,對吧?
我們要搞清楚的是,什么原因導致老板裁員,而不是指責和抱怨不公。這點很重要。
疫情?公司業務少?自己沒本事?
也許都有,但顯然還有更深在的原因:事物的本質只有一個,否則還沒探究清楚。
會是什么?
是別人的看法。準確說,是社會上每一個人的看法導致了你失業。
此話怎講?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有一份湖北的工作給你,但是需要每天接觸很多可能患有新冠病毒的人,可能有生命危險,你愿意嗎?
別說工作了,避之唯恐不及,不是嗎?
在目前已知疫情最嚴重的1、2月份里,大伙都在干什么?躲在家里,甚至為了減少外出而囤積以為可以用的著,但后來證明用不著的資源,比如美國人囤手紙。
一個人不出來工作,兩個人不出來工作,都不出來工作,這樣可不行,總歸要有一部分人來服務。又,原來需要應酬的社交沒有了,原來的旅游計劃取消了,那社會上需求就少了,經濟沒人推動就停滯甚至倒退了。
這個時候,企業出來喊話了:公司現在業務少,養不了你了,請君自謀出路吧!拜拜!
你看,人人都宅在家,人人都不工作,人人都覺得自己命最重要,人人都這么想,經濟能好嗎?社會能發展嗎?企業敢不裁員嗎?
我絕不是要鼓勵大家冒著“壯烈犧牲”的風險去工作,而是把道理講清楚,只講所以然。
我們不能指責和抱怨企業家,企業得優先保障生存。沒業務之時,企業家必須作出選擇,而選擇必然有選擇標準,就會有歧視(中性詞),也就是區別對待。
最先考慮的是止損,包括但不限于裁員,總之就是要放棄一些東西,形式多種多樣。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只有那些特別優秀的才能經在企業家挑剔的眼光中幸存下來。
反過來想,如果我們特別有價值,企業只要不崩盤,也會想方設法留住你,不是嗎?唉!多扎心的事實!
事實上,當疫情消息一公開的瞬間,結局就已經注定了,不過人們、企業家的反應像漣漪一樣,需要時間才能看到結果。
? 二、知道這些對我有什么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沒想清楚一些事而苦惱、焦慮,甚至犯錯、懊悔——每個人都有過。(參考原文:《一切痛苦的根源,只因腦子太亂》)。
我們清楚了,心里有數了,也就淡定了。
想清楚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把注意力聚焦在解決問題上,去改變點什么。
一念一世界。你看,由想清楚開始,就引發了后續一系列的行為,一系列的改變,不是有意義的嗎?不是很劃算的嗎?
這次疫情,我們有什么教訓?
未雨綢繆很重要。無論是企業負責人,還是打工仔,永遠要有B計劃。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越獄》,當邁克·斯科菲爾德在落實越獄計劃時,總是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而他總是能快速調整計劃,最終越獄。
其實,早在進監獄之前,邁克就已經考慮到了各種突發狀況,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于是才會有在我們眼里看來的云淡風輕。
此外,你必須得有過硬的技能,越硬越好。孔明的“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就是警示。
打磨一技之長吧,這險惡而美好的社會。
? ? ? ? ? 三、失業不是壞事
失業不是資源浪費,而是原來的資源配置在目前看來不再合理,需要重新配置資源。如果資源配置長期不合理,于己于人都是壞事。
比如說,我啥本事沒有,憑關系坐上CEO ,雖然很努力,但仍然無法產生作為CEO的價值,連工資都無法抵消,就這么干耗著,自己也覺得很尷尬,不是嗎?時間過去了,還是兩眼一抹黑,對我成長何益?能混多久呢?公司更是虧錢。
這個時候,卸任CEO,對大家都是好事,甚至是天大的好事。越早卸任越好,甚至一開始就規避掉最好,因為卸任CEO是果,沒有帶來CEO該有的價值是因,若是能早日發現,是不是可以節省很多成本,互不耽誤?
一段戀情,處于雞肋狀態時,為什么很多人不能果斷分手?剛開始不知道兩人合不合適,于是先處著,等1個月過去了,3個月過去了,就知道合適不合適了,這時作出選擇很必要。合適,接著處;不合適,早點分手,趕緊找下一位,互不耽誤。因此,下次戀愛時發現不合適就趕緊撤了吧,就算不為自己,也別耽誤人家。時間,很寶貴的。
失業同理。失業了,說明能力不足以勝任,這是因,而結果是經過很長時間才有反饋,一點也不意外。
當然,還有一部分失業是因為宏觀原因:大部分企業受疫情影響,經濟糟糕。這對所有人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人走就有人留,因為名額是稀缺的。
丟了飯碗,我們當然不會高興,但不意味著在別處沒有出路。
至于什么出路,我們不是很清楚,只能靠想象。但,出路一定有,因為老天爺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當鐵器的發明,牛耕技術的實現,人們不僅沒有失業,反缺勞動力,比如歷史上就有很多次大墾荒。
當汽車發明后,馬車夫也為前途擔憂。沒了馬車夫,但創造了司機、車工、銑工、電焊工,裝配鉗工、機修師、設計師……只是工作變了。即便在效率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工廠還經常招不齊人。
“許多傳統行業面臨短期困難;另一方面,一些新興行業卻迎來了增長的機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生鮮電商、線上娛樂、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行業,相關上市公司近期受到資金熱捧。”
……
“京東到家的銷售數據則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除夕至大年初九,京東到家的糧油副食商品銷售增長740%、肉品增長710%、休閑食品增長530%、蔬菜增長440%、水果增長380%。”
以上摘自《生鮮電商、線上娛樂、在線教育|“宅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
出路是有的,需要自己去尋找。與其盯著無可奈何的當前,不如另謀生路更靠譜。
別只盯著失業,別處風光無限。
愿疫情早日過去,也希望我們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