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cc非常討厭電話。
對于電話的存在,她本身就覺得是個障礙。
能聽到聲音,能傳播訊息,但是看到那個東西一閃一閃的,還會吱哇亂叫,簡直就是一個百變真人的迷你怪物。
為了讓我們能有效避開那些“無用電話”,可以設置免打擾和黑名單。但是,就算他無法接通到你這里,他曾經給你打過電話的標識還是會出現在你的手機里,那種滋味,也是心里咯噔一下。
①社交恐懼的心理擔憂
不管公事社交還是私事社交,你聽到電話響起的一刻,就要去面對了。
來電無征兆,不像是趕赴宴會和抵達單位,心理上會有一定的準備,用什么樣的語氣說,用什么樣的心態面對,大腦神經會有個預留空白的調整。
電話防不勝防,而且在極短時間內就會和對方溝通上,沒有視覺交流,也沒有動作交流,光憑著聲音來判斷一件事情表達的走向,不免會有很多擔憂。我語氣好不好,說的明白么,別人有沒有對我有不滿……
尤其是對社交本來就恐懼和抵觸情緒的你,更覺得這是未知炸彈。
②逐漸對無效溝通的反感
OK,小時候我們會樂此不疲地和朋友發短信到深夜,想必都是因為投緣,沒有任何利益制約的因素。
所以,突然來了一個同學的電話,或者是意想不到的人的電話,多少會給你驚喜和好奇感的。而現在你重新認識的人會越來越少,都是你認識的人,但并不都是讓你覺得彼此有共鳴。接起電話,無非都是真有事情了。
需要讓你幫忙完成個任務,需要你跑一趟腿,需要你陪著去一次聚會……讓你提不起興致,話題沒有感覺,導致你逐漸覺得,凡是私事的電話,都是別人來需求解圍的,繼而你就會感覺,熟人的電話真的是一個大麻煩,只要接起來,就要迅速給人家答復,拒絕的理由不能那么快想出來,又覺得太冷冰冰地回擊人家不好,很可能一個哼哼哈哈的不情愿,最終勉強答應,又要泡湯了自己一天的休息時間。
③可能我的決斷力真的不強
聽了太多的舍己為人,替別人著想的論調,從小時候我們收到的那個要善良,要美好的觀念教育延續下來,作為一個成年人對事情的處理就沒法如同孩童那么天真純樸了。
事情逐漸分出界限,什么是公事,什么是私事,什么是家事。如果都為了一個不想得罪的微笑而混為一談,那生活一定會糟糕透了。
你需要的是維持自己選擇的相對平衡狀態,而不是強迫自己使周遭一切都圓滿。有的放矢地選擇,和根據整體以及個人情況決定,才不會造成更多待解決的問題。
如果你老是一個“行”,可能有的沒的,不是你范疇之內的事情也會襲擊而來,因為你給別人開通一個萬能的通道,越是當面不拒絕,追擊的電話就更不愿拒絕,導致追擊的電話就越多,也就是根本上你怕來電話的癥結根源。
我們在信息上都有選擇和過濾的,即便是工作,也會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用來鋪底以及過度飽和,盡管,確實看似沒用,但也被強行留下來了。同樣,處理起來也會有主次,肯定有那百分之二十是針尖上的利器,那就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去盡善盡美,那些略帶無用功的,可以選擇適度略過。就如同我們選擇信息閱讀一樣,垃圾短信和郵件直接刪除,待考慮的留在一邊,必須要做的先仔細讀。
④面對來電,不急于如何決定
通常來電的人是希望盡快有一個答復,但是通電時間也基本只有幾分鐘。而且電話里面談論的方式不如電子郵件或者電子文件那么直觀和飽滿,通常只是避重就輕地說了一下問題。
既然立即定奪不是一件好事,那我們可以選擇模糊回答的辦法。
諸如:待我了解全面之后再做打算。我考慮一下再答復你。我有些地方不太明白,需要您幫我全面了解一下。
這樣不會讓別人覺得自己沒有禮貌,自己全面了解也是對問題的負責,這樣,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和轉圜余地,是不是讓我們的思考過程不那么緊張了?
但是你真是打心眼不想做的,請立即回絕,這種方式對于私事很有效,你的朋友會覺得自己被你推回去了,就算他語氣不好,他也會識相的,不會再沒事來騷擾你。
⑤多去想怎么解決,而不是躲一個少一個。
就把每一個電話都想成數學里面的未知條件,多去應對,才越開發我們的腦筋,就更知道如何去利用拋來的條件。這個過程就是鍛煉我們篩選信息的能力。所以不要看到就想著怎么不接電話,裝作看不到,因為真要是個麻煩,電話還會接二連三地響起的。其實當你面對之后,也無非覺得就是一件事情,好賴都弄完了,也沒有什么好害怕的。而遲遲不去面對,蜷縮起來,去預估電話可能帶來的后果才是更可怕的,別把恐懼包裹起來,因為會,蔓延,打開之后,內容是主要的,恐懼感會被嚇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