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天堂
人間苦——興,百姓苦;廢,百姓苦。
人生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憂悲惱苦。更有無量諸苦。
貪欲是苦的根源。世人于此中只求短暫的五欲之樂,但有智之人卻知道此苦真實不虛,故為求解脫而修行圣道。那是智者獨善其身。
為兼濟天下,古代思想家提出“內圣外王”,以期社會理想而人間幸福。
內圣外王,指內具有圣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作為一種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內圣外王”強調在既定的社會體制下自身修行,并不對外部社會制度有所訴求,要求制度的建設與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層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對肉身的保障。與西方民主、憲政、自由主義制度相比,“內圣外王”通過內修的濟世功用,以實現個人理想和達濟社會,進而達到王道社會這一中國傳統政治理想。
但在中國封建社會,由于專制皇權導致人治而法治不及,加上其思想主張缺少分權制衡、社會制度建構的非正義性而導致其實施起來較難,常常出現“內圣不外王,外王不內圣”的局面,是一種政道有余但治道不足的表現。
歷史演進到今天,不真誠不徹底的社會主義,沒學好的先天不足的資本主義,不管是內圣,還是外王,都差強人意。
理想遙遠,現世不堪。
世風日下,誠信缺失。
權力至上,金錢第一。
城鄉失衡,官民不信。
腐敗透里,貧富懸殊。
霧霾盛彌,禍害五代。
眾生狂歡,及時行樂。
啊——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天堂。
天堂在哪里?
天堂在天上。
2.人間有天堂嗎?
大自然極其寂寞的繁茂著,遠離著它們居住的鄉鎮。
說甚天堂!你侮辱大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梭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陶淵明
3.上有天堂,下有天堂
沒有誰知道天堂的樣子。除非你去了天堂。
紅塵苦,此生不復。怎樣在現世過成你想要的“天堂”生活?
梭羅說了,陶淵明說了,——大自然,自然。
哪里的自然最天堂?——蘇杭。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出自宋·范成大《吳郡志》:“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天上天堂是最美的,人間的蘇杭是最美的。形容蘇州、杭州的美麗、繁榮與富庶。
實際上“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已有相當長的歷史,據考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它可以被分兩部分來說。
前一部分是將江南比作天堂。唐詩人任華在《懷素上人草書歌》詠頌的“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便可看作是將江南比作天堂的緣起。
后一部分是將蘇杭二州當作江南的代表,而這在唐朝后期是很明顯的。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白居易的品題。白居易曾歷任杭、蘇二州刺史,在二州任上寫過不少盛贊當地的詩篇。
起先,他還只是單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時,他就對身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說:“知君暗數江南郡,除卻余杭盡不如。”
后來他任蘇州刺史,又說蘇州“甲郡標天下,環封極海濱”。之后他便將蘇杭并稱,頗以曾為“蘇杭兩州主”而感到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對蘇、杭二州也是念念不忘。
4.天下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未完待續,敬請延候)